王芝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昆曲人才中的佼佼者。科班出身的她立志以武旦在昆曲世界开辟新天地,不幸在从艺黄金期遭遇“十年浩劫”,随昆曲一道被束之高阁。历经坎坷却不言放弃的她,在新时期迎来高峰,不仅以大量精彩绝伦的表演赢得昆曲“武旦皇后”的桂冠,更以“应喜后来居我上”的气度,为昆剧事业传承薪火。《大武旦 王芝泉》在广泛搜集材料和大量访谈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再现了一个坚韧顽强、不知疲倦、永远向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的不凡经历,和那一代昆曲人令人感叹的历史际遇。
《大武旦 王芝泉》记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曲人才中的佼佼者王芝泉。全书以细腻的笔触,记录王芝泉在昆曲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探讨她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以大量笔墨记述她的人生经历,并通过她的经历反映所处的时代。
王芝泉同志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昆剧大演员和大教9币。我同她于1961年相识,至今已将近50年了。虽然没有长时间共事,没有长谈过,然而她从青年时期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芝泉于1954年考入华东昆剧演员训练班,成为上海最早一批所谓昆大班学生时,跟她的同学们一样,都只是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对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昆剧,可谓是两眼一抹黑,一无所知。她们入学不久,“传”字辈老师为了示范,给她们演出过一次《白蛇传》的《断桥》一折。这折戏充满悲情,令人心酸,但是孩子们却看得哈哈大笑,可见其幼稚天真。然而当她们逐渐长大、涉猎渐深时,就都被昆剧迷住了,不仅成为勤奋练功的好学生,而且一迷就迷了一辈子。芝泉就是其中一人。她不仅迷上昆剧,更迷上了昆剧中最难的一个行当——武旦。她那时已分在花旦组,又去过老旦组,老师们都喜欢她,没有不要她,她却偏偏要改换门庭,插班改学武旦。我到现在也不明白这么一位身轻体弱的如花少女怎么会有那样明确的理想和那么坚强的决心。上世纪60年代初,昆大班刚刚毕业,我就看过芝泉演的《挡马》和《白蛇传·盗草》。我那时对于昆剧也是近于无知的状态,但已明确感到这员女将不是等闲之辈。她在舞台上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动作规范准确而自如流动,她毫不怯场,表演时洋溢着一种艺术的自信。这就是她最初给我的深刻印象。
芝泉是新中国第一代昆剧演员中有代表性的武旦名家,她不仅要把自己应演能演的几个传统武旦戏演好,要演得超越前人,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即在昆剧大领域中为武旦行当开拓阵地,扩大影响。这是一项补历史之不足的任务,更是时代任务。昆剧历史悠久,蕴蓄丰厚,然而在新时代中仍然要发展,要充实提高。芝泉作为武旦大演员就要担起这个任务。如今,她做了教师,献身昆曲教育培养接班人,担起当仁不让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芝泉做到了,做得很出色,我不能不由衷地敬佩。
作为武旦名家的芝泉,在她几个代表剧目中所显示的表演艺术,功底深厚,形象鲜明,更可贵的是有一种新时代的气息。武旦必须突出武功,又要刻画人物性格。芝泉更注重角色之间的交流反应,注重配合,使舞台上气氛灵动而饱满。这明显是从话剧吸收的营养,她掌握得相当准确灵活。这一点是她们昆大班的共同优势,也是芝泉艺术风格经久耐看的秘诀。
总序
序一 大武旦王芝泉 刘厚生
序二 现代昆剧武旦行当的开拓者 唐葆祥
学艺在仙乡
记得当时年纪小
紫燕喧喧,黄莺呖呖
流连,“传”字辈老师的声与影
一“芸”一“芳”,师恩难忘
“要找王芝泉,得去练功房”
入梦,也不闲着
老部长石西民
1961,香港的掌声
捡枪者谁?毛主席!
“文革”,革了昆曲的命
遇见了自己的那个“他”
“五七”京训班的况味
秘密为传统戏录像
寻至宝破天荒
要上台,从减肥开始
《挡马》:五十年磨一剑
《扈家庄》:走“昆曲路子”
《盗库银》与《盗仙草》:“姊妹花”的异趣
《借扇》:几代人的生命延续
《三打白骨精》:“文革”后的第一次“热身”
《飞马追踪》的“萍踪侠影”
《红娘子》:转益多师是我师
《雅观楼》:谁识“存孝”是巾帼?
《无盐传奇》:最美那一朵腮边蕊
《白蛇后传》:小青作统帅
《上灵山》:演猴戏自成一家
《百鸟朝凤》:吞云吐雾王大娘
《请神降妖》:明艳惑人九尾狐
《花荡》与《八仙过海》:反串“张飞”与“铁拐李”
一个好汉三个帮:同甘共苦的搭档们
同行有你我:与裴艳玲的“不了情”
应喜后来居我上
昆三班:第一拨的“六朵金花”
当上了“九品芝麻官”:演员队队长
一半是烈焰,一半是寒冰:与爱徒谷好好
最爱“穷学生”:与爱徒杨亚男
教起昆五班,减去三十春
心诚意虔的“留学生”
结语
王芝泉从艺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大武旦 王芝泉》:
记得当时年纪小 幼年的变故,往往能毁掉一个人,也能成全一个人,王芝泉属于后者。
1941年,王芝泉(这时的她随父姓,叫“傅芝泉”)出生在“天府之国”四川。这是一个标准的书香门第: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父亲傅况麟还是位律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四川,这不啻是上流而时髦的职业。家中有三个孩子,芝泉是老大。如果日子就一直这么平静而美满地过下去,芝泉可能像母亲王玉冰一样,规规矩矩地读书,风风光光地嫁人,再生儿育女,培养子嗣成为名门望族的翘楚。
果真如此的话,生活中多了一个名门淑媛,昆曲的红氍毹上却少了一位难得的大武旦。
但是命运的安排不是这样温馨而俗套。
川渝信美,是个安逸的生活之地,却容易消磨事业上的雄才大志,父亲决意要出去闯一闯,于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到了陌生的上海滩。事实证明,父亲还真有本事,一无背景二无朋友三无路子,竞能在上海滩立下足来,事业渐渐崛起,并在南京路上开起了律师事务所。遂寄信一封,建议全家迁至上海。
一个萧瑟的冬日,年轻的母亲带着三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出了门。芝泉已经懂事,妹妹也能到处跑了,小弟弟尚在襁褓之中,还有一位人称“吴妈”的保姆同行照顾。五个人乘坐轮船,顺江而下。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尤其是带着一群孩子,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加之旅途中屡屡遇险,从未出过远门的母子们面临着从未有过的考验。一天,不知怎么回事,船身猛烈晃动起来,随即缓缓下沉,一船人惊慌不迭,只听见船长下令,让旅客把所有的行李都扔下水去,以减轻分量。母亲毅然行动,一旁的小芝泉急了,拉住行李硬是不松手:“妈妈,真的要扔啊?”妹妹愣愣地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明所以;弟弟正流着涎水睡得香甜,什么都惊扰不了他的世界。芝泉只恨自己势单力薄,拦不住母亲,看着母亲已经扔掉了两个大箱子,她快要急哭了,大喊:“以后我们用什么过生活?”母亲躬下身,不紧不慢地说:“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只要人在,以后都还可以买的。”小芝泉似懂非懂,但被母亲那股气势深深震慑,不再阻拦。可幸天遂人愿,船身渐稳,一行人终于平安抵沪。
到了父亲新买的房子中,小芝泉兴奋了。楼下是名声斐然的“南京理发店”,楼上就是挂着明晃晃牌子的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商住两用,地方有两三百平方米,宽敞明亮,还有丽三个职员听从父亲调遣。置身于父亲一人打下的“江山”中,一家人焕然成为“新上海人”,又回到了如从前一样殷实、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