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中庸》是深入理解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发展脉络的两篇基础文献。《论语》中提出的管理之道、管理模式及管理者素质要求,在《大学》和《中庸》里,不仅得到进一步阐明,而且从“人性”假设、德性与德行的关系、自我管理经由家庭管理达到正式组织管理的内在机制、“迂回式”管理的具体实施途径等方面,得以深化和发展。本书秉承《论语》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对《大学》和《中庸》进行管理释义,以期更全面地揭示儒家管理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对现代管理的启发意义。关于《大学》和《中庸》的管理解读,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论语》的管理思想价值,也有利于更切实地反思现代管理实践的文化渊源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
《大学》和《中庸》是对《论语》的权威阐释。《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围绕着管理之道、管理模式和管理者素质三个维度,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由于《论语》的表达形式是“语录体”,以思想观点的陈述为主,缺少必要的展开论证,这就让后学者和实践者难以洞悉《论语》管理思想的精髓和理路,不容易摸到进入管理殿堂的门径,大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惑。对《论语》的解惑释疑工作,自然要由孔子的直传弟子及再传弟子来承担。
相传,《大学》为孔子的直传弟子曾子所作。《大学》最早出现在《礼记》中,而《礼记》原本就是孔门弟子学“礼”时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的汇编。这些作品既可以视为孔门弟子关于“礼”的理解,也可以看作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其中,《大学》被认为是曾子的作品,而曾子的言论在《论语》中有14处之多。在《论语》第一篇第4章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此明确提出了以“忠信”为核心的管理职业规范。在《论语》第四篇第15章中,曾子又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则进一步将“忠信”的内涵与作为推己及人的“恕”联系起来,从而让管理职业规范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深刻的内涵。这些都无不体现出曾子对孔子思想的准确把握和恰当表达。
《大学》对《论语》的阐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阐明了管理之道的“人性”假设的自明德性内涵;二是明确了管理者素质的具体修养路径。管理之道和管理者素质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缺少了管理之道的指导与规范,管理者素质及其提升便无从依托与定位,而没有了管理者素质的具体要求及修养路径的设计与选择,管理之道又会悬空不落地,有蜕变成空头理论的危险。为了防止对管理之道和管理者素质的人为割裂,《大学》系统阐述了管理之道的德性前提及其在管理者素质上的具体要求,从而既使管理之道得以建立在坚实的“人性”假设之上,又让管理者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变得有章可循。自此,儒家管理之道的基本内涵和管理者的素质模型便牢固确立起来,成为管理者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养、自我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内在准则。
曾子的贡献,不限于对孔子管理思想的阐释,还在于他培养出了子思这位杰出的思想传承者。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相传受教于曾子之门,作《中庸》。如果说《大学》集中阐释了管理之道与管理者素质的关系,那么《中庸》则进一步阐释了管理之道与管理模式的关系,从而让管理之道、管理模式和管理者素质三个维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儒家管理思想的体系化及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稳固的根基。
管理是一种实践,既不能脱离管理之道的指导,也不能没有高素质的管理者,但是,管理实践同样离不开有效的模式、途径和方法。正是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中,才集中体现出管理之道和管理者素质的核心特征。因此,讲管理之道和管理者素质,必然会涉及管理模式。
在探讨管理模式时,自然就要区分理想世界中作为理想类型的管理模式和现实世界中作为具体实践途径的管理模式,而这两类管理模式的参照比较,正好刻画出管理模式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管理实践本质上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参照比较、交织互动、迭代共进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万变不离其宗”,渗透于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之道,其核心在于“中庸之德”,而“中庸”的根基在“诚”。
《大学》将管理之道植根于自明的德性前提,以此为管理者素质及其修养奠基;《中庸》则把潜在的德性与现实的德行联系起来,将“中庸之德”确立为最高的德行境界,以此来引领实践中管理模式、途径和方法的具体运用。“中庸”作为一种德行,不仅要以“诚”为本、以“仁”为体、以“知”为用,更要将三者的统一,恰当而有效地运用于日常行为情境之中。
儒家管理之道在于“为政以德”,其中,“德”是体现在“为政”实践中的“德行”,而不仅是作为“为政”的“人性”假设的“德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庸》将《大学》所强调的作为“人性”自明内涵的德性,还原到具体管理行为情境里,用“中庸之德”将管理之道的核心内涵具体化为管理模式的指导原则,并借助有关“诚”为“德”之本的论述以及对“天道”(理想世界)与“人道”(现实世界)的区分,为管理之道的实施,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可行的实践模型,即管理“九经”。
如果说《大学》对《论语》的阐释,最终落脚在管理之道下管理者的素质模型,那么,《中庸》对《论语》的阐释,最终落脚在管理之道下管理模式的实践模型。正是这两个模型及其背后的管理逻辑,让《论语》的管理思想有了理论的完整性和现实的可行性,使得后学者和实践者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更能知其如何做。
自唐代的儒者开始关注《大学》和《中庸》,宋代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又将之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以来,关于《大学》和《中庸》的解读便不绝如缕。每种解读,既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体现着学科的旨趣。正像关于《论语》的多元解读不能忽略管理视角一样,对《大学》和《中庸》的解读.
……
张钢,男,1966年2月出生, 山东蓬莱人,管理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 就读于浙江大学工业管理工程学系,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2年6月, 就读于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3月至1998年2月, 在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职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出国经历:
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在“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的资助下赴英国阿斯顿大学商学院进行访问研究。
2002年6月至2002年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进行访问研究。
2004年8月16日至2004年9月20日,在加拿大政府“加拿大研究特别奖励项目”的资助下赴加拿大女王大学政策研究学院进行访问研究。
2005年4月至2005年7月,在“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资助下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进行访问研究。 2009年3月至2009年5月,在“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资助下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与经济学院进行访问研究。
工作经历:
1992年8月至1994年3月, 在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任助教。 1994年4月至1998年6月, 在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任讲师。 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 在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任副教授。
1999年7月至2002年11月,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任副教授。
2002年12月至2005年8月,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任教授。
2005年9月至今,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任教授。
科研教学概况:
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知识理论与知识管理、战略更新与竞争优势、创新与创业管理等。曾出版专著3部、合著5部、编著教材1本、参编教材4本,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其他纵向和横向课题多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
目前主讲主要课程:中外管理思想史(全校本科通识课)、管理学(MBA、科学类硕士生学位课)、组织与管理研究(博士生专业课)、组织理论前沿(博士生专题课)、管理哲学(EMBA课程)。
序言
《大学》导读
第一部分 4
本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既提出了管理之道的“人性”假设,又明确了“至善”的终极目标追求,还阐明了认识和践行管理之道的方法与途径,为更深入地理解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第二部分 19
本部分进一步展开论述管理之道,在分别阐述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内涵及其对于自我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突出强调了三者之间的内在相通性。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第三部分 29
本部分论述自我管理,在详细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内涵、做法及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既明确了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又提出了一整套具体可行的自我管理方法,丰富了儒家关于管理者素质及其自我修养的内涵。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第四部分 44
本部分论述组织管理,既阐述了自我管理、家庭管理和正式组织管理“三位一体”的核心观点,也揭示了作为一名“做人”和做管理相统一的儒家管理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在管理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大学》原文 69
《大学》意译 72
《中庸》导读
第一部分 82
本部分是全篇的总论,在明确“人性”的先天禀赋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人性”、管理之道和管理教育的一体化关系,进而提出了“人性”的德性内涵是“中和”的观点。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第二部分 89
本部分论述“中庸”,在深入分析“中庸”的内涵及其情境依赖性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庸之德”与管理之道、管理模式的关系,进而引申出对管理者素质和行为的基本要求。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第三部分 110
本部分论述以“中庸之德”为核心的管理之道,从“中庸之德”、管理之道的普遍性和无形性出发,阐述了管理之道在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从理想的管理之道变为现实的管理模式的基本方式。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第四部分 134
本部分论述实施管理之道和管理模式的九条“迂回式”途径,借助对“为政在人”管理意义的阐明,从“五达道”和“三达德”出发,提出了管理“九经”及其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并明确了以“诚”为本的“中庸之德”的内涵定位。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第五部分 153
本部分论述“诚”,通过阐明理想世界中的“至诚”和现实世界中的“局部之诚”及其关系,建立起以“诚”为根基的“中庸之德”、管理之道、管理模式和管理者素质的内在联结。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第六部分 184
本部分是全篇的结论,系统引用《诗经》的诗句,既概述了如何将“中庸之德”、管理之道落实到管理模式和管理途径之中,又进一步阐明了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精神力量的德性与德行的巨大影响。
【字词注解】 【今文意译】 【管理释义】
《中庸》原文 189
《中庸》意译 195
参考文献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