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熊彼特提出“创造性毁灭”的著名论断之后,技术范式转变所带来的企业的兴衰成败,一直是国外学术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而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较少关注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被新技术浪潮淘汰的威胁。技术水平落后、技术能力匮乏的后发国家的企业如何把握创新浪潮,克服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抓住新技术的机会,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本书围绕这一突出问题,在广泛借鉴创新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在技术范式转变背景下的动态能力进行了深入、细致、广泛的研究。
尹丽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1987年毕业于河南洛阳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高技术企业的投融资管理。著有《现代企业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本书研究的问题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1 技术范式的概念
1.3.2 动态能力的概念
1.3.3 惯例的概念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5.1 本书的研究內容
1.5.2 本书研究的逻辑框架
1.6 本书的创新点
2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本书研究的问题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1 技术范式的概念
1.3.2 动态能力的概念
1.3.3 惯例的概念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5.1 本书的研究內容
1.5.2 本书研究的逻辑框架
1.6 本书的创新点
2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2.1 对企业能力本质的认识过程
2.1.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2.1.2 奈特的不确定性的思想
2.1.3 西蒙的有限理性思想
2.1.4 企业的契约理论
2.1.5 产业组织理论
2.1.6 演化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2.1.7 企业成长理论
2.2 资源基础观的企业理论
2.2.1 资源基础观的企业理论的提出
2.2.2 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2.2.3 资源基础观的企业理论贡献与局限
2.3 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论
2.3.1 核心能力的概念
2.3.2 资源与能力的区别
2.3.3 核心能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2.4 动态能力理论
2.4.1 动态能力的概念描述
2.4.2 动态能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2.4.3 核心能力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的比较
2.4.4 动态能力与经济租金创造
2.4.5 对现有动态能力研究的评价
3 技术范式转变——突破性创新过程
3.1 引言
3.2 企业的创新过程
3.2.1 渐进性创新
3.2.2 突破性创新
3.2.3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比较
3.3 突破性创新的一般过程
3.3.1 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流程
3.3.2 突破性创新的破坏程度
3.4 突破性创新的破坏路径
3.4.1 新市场破坏
3.4.2 低端破坏
3.4.3 高端破坏
3.4.4 破坏路径的比较
3.5 技术演化的周期模型
3.5.1 技术演化的社会过程
3.5.2 技术演化申的技术变异
3.5.3 技术演化中的主导设计
4 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构建
4.1 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
4.2 企业动态能力的相关理论模型
4.2.1 技术范式转变期资源能力——零阶能力的演化模型
4.2.2 技术范式转换期的动态能力——一阶能力的相关模型
4.3 企业动态能力的两阶段一双过程的扩展模型的构建
5 动态能力——战略过程维度
5.1 突破性技术变异的搜寻
5.1.1 技术变异的搜寻方式
5.1.2 技术变异的识别、评估
5.2 企业能力的重构机制
5.2.1 能力重构的演化机制
5.2.2 能力重构的替代机制
5.2.3 能力重构的转变机制
5.2.4 能力重构的成本、风险
5.3 能力重构机制的选择
5.3.1 技术变化的性质对能力重构机制选择的影响
5.3.2 在位者的能力性质对能力重构机制选择的影响
5.3.3 能力差距对能力重构机制的影响
5.4 技术范式转换中企业两种战略制定模式的平衡
6 动态能力——组织过程维度
6.1 领导模式和过程
6.1.1 领导模式
6.1.2 领导角色与转变过程的匹配
6.2 组织结构模式
6.2.1 “超文本”组织
6.2.2 虚拟网络组织
6.2.3 蜂窝型组织
6.3 技术范式转变中的组织文化
6.3.1 组织文化的基本模型
6.3.2 组织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周期
7 LKJT公司的案例实证研究
7.1 LKJT公司的动态能力的案例实证分析
7.1.1 LKJT公司的发展背景
7.1.2 LKJT公司的转型之困
7.1.3 LKJT公司的战略转型
7.2 LKJT公司动态能力的双过程一两阶段模型的分析
7.2.1 LKJT公司零阶能力变化过程的分析
7.2.2 LKJT公司一阶动态能力的两阶段分析
7.3 结论:观点与启示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结果的意义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