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是一种常态,企业不仅要适应变化,更要拥抱变化。
随着经济转型,企业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近年来,新的制造技术、新的管理思想与概念不断出现,诸如工业4.0、互联网+制造、云制造、服务型制造、3D打印、物联网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我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在这种大背景下,生产与运作管理(又称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及创新。作者2009年编写了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2014年出版第2版 ,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与认可,被许多大学管理专业及其他专业用作教学用书与参考书。为了能够紧跟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使本书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与企业管理实践,现对本书进行第3次修订。此次修订与更新体现出本书从第1版以来一直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凝炼特色、紧跟时代和突出重点。
凝炼特色本书从第1版开始就把凝炼特色作为指导思想之一,从写作风格到内容安排都注重特色,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立足国情。本书的内容安排和对关键术语的阐述都是按照国内企业的管理情境与管理实践规范来写的,案例基本是国内企业的真实案例。
(2)体例灵活。在写作风格上,本书在理论知识介绍中灵活穿插小案例“运作聚焦”,同时设计“引例”“延伸阅读”和“讨论案例”等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3)实用性强。在选材上,本书尽量选择那些在企业中经常使用及成熟的理论与方法,把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法作为重点介绍,适当介绍发展中的理论与方法。
紧跟时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和实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及发展,本书每一次修订都紧跟时代脚步,充实完善内容。
(1)紧跟计算机技术与新兴信息技术对运作管理的影响,增加在新的互联网商业环境下运作管理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
(2)进一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运作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在不同的章节中尽量增加这些管理概念的实践案例。
(3)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制造与服务的理念,在有关章节中从案例到概念都增加绿色与低碳运作管理内容的论述。
突出重点近年来,以生产与运作管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运营管理(也叫运作管理)学科内容在不断扩大。本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介绍制造生产运作管理,适当兼顾服务运作管理。本书从第1版开始,就以制造生产管理作为写作的重点,这是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核心所在。
基于以上这些思想,本次修订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点。
(1)第1章,对内容与结构进行了调整,对服务运作管理、服务型制造、互联网商业模式和工业4.0对运作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补充,更新了引例和讨论案例。
(2)第14章,补充介绍价值流的概念和应用方法,更新引例和讨论案例。
(3)第15章,补充介绍约束理论。约束理论作为一个有一定实用性的管理方法,虽然不是最新的理论,但是作为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次修订仍然补充了进去。另外,本章的引例也进行了更新。
(4)第2、4、5、8、12、13章,更新了引例和部分章的“运作聚焦”,并更新了第4章和第13章的讨论案例。
本书的修订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大力支持,吴亚军和鲜梦思等编辑密切配合,提供了读者的反馈信息,为本书的修订完善增色不少。在此,对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和发行人员表示感谢,同时对为本书提供反馈意见的广大读者表示衷心感谢。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值此,特别感谢陈荣秋教授,感谢他20年前把作者引入生产管理研究领域。这本《生产与运作管理》教材,是作者20年来研究和教学的结晶,也是对恩师的报答。“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作者深感才疏学浅,今后将一如既往,驽马羁远,砥砺前行,不断修订和完善本教材。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陈志祥2017年夏于广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陈志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1988年大学毕业后在工业企业工作2年,从事生产技术与生产调度管理工作,具有现场生产管理实践经验。1993年硕士毕业起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7年考取我国生产管理学家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荣秋教授的博士生,攻读博士期间,在陈荣秋和马士华两位恩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2000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到中山大学至今。2002/8-2003/1年到美国匹兹堡大学进修,2007/9-2008/6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4/7-2015/5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2006/8年参加哈佛大学MBA师资培训班。
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产系统建模与优化,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管理,供应链管理,群智能优化方法等。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863合作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参与多项国家86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至2015年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和会议发表论文超过150篇。作为研究骨干,参与我国第壹个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课题——国家863/CIMS课题“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原型系统开发”,并参与出版我国第壹部供应链管理著作《供应链管理》(马士华,林勇,陈志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该著作先后重印18次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供应链管理著作之一。由于国家863计划课题研究中的贡献突出,2001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学工作:
作为中山大学第壹位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教师,先后担任本科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运作管理)、“供应连管理”,MBA/EMBA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硕士生的“生产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运作管理专题”,博士生“现代生产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学院早开展MBA/研究生/本科全英文教学的教师之一,从2005年开展本科双语教学,2008年全英文教学;2005年起开展研究生全英文教学;2007年开展MBA全英文教学。目前是校级精品课程“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负责人。出版有《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生产与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生产运作管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生产运作管理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等教材。2001年以来,先后应邀为上海宝钢、四川太极集团、广西柳州方盛集团、TCL集团、美的集团、中石化广州乙烯、珠海中富集团、深圳建韬化工集团、广东省盐业公司、广东联邦家私集团、伟盈(香港)集团等数十家企业进行培训与咨询等工作。
教学研究:
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多项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2004年获中山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2006年负责校级双语教学示范教学研究项目;2006年负责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产运作管理”立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2009年负责校级精品课程“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建设,2016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工商管理大类本科“运作管理”课程优化建设与教学改革。先后参加了多个教学师资培训班:2002年加拿大-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MBA案例写作和教学师资培训班;2006年哈佛大学的MBA教学师资培训班(中大第壹批);2010年教育部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先后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教学研究》等教育科学杂志发表十多篇教学研究论文。
人才培养:
从2002年起指导硕士研究生,2009年起指导博士生,先后毕业研究生30多人,指导工商管理硕士(MBA)毕业毕业生200余人,是管理学院指导MBA毕业学生多的教师之一。指导外国学生5人,其中,德国学生(本科)毕业2人,中大-法国联合培养法国留学生硕士毕业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