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前言
本书是在21世纪初面世的,在已经过去的十年中,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技)发展之快、经济形势变化之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对于因科技、经济变化而引起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进展必须及时地反映在我们的书中,以感谢广大读者对我们的厚爱。目前中国企业的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传统的内容和新兴的内容正处在新旧交替中,我们的这次修改也针对这种现状。
本次修改没有对全书的体系做大的调整,但在教材的理念、内容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动,使本书更能突出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结构的系统性和合理性。另外,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本书增加了实践与训练的内容,在每章最后添加了“案例分析”部分。本书的案例都是作者几十年工作的经验总结,内容简单实用,紧密围绕教材的内容展开,并配有分析参考,供教师备课参考之用。这次修改除了第二章和第十三章外,每章都有变动,其中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二章变动较大,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1.第一章:压缩第二节一到四内容,改写五的内容;新增第三节21世纪生产与运作管理;删除原第三节。
2.第三章:以成功企业加西贝拉公司实况贯串全章,并增加该公司流水线案例,进行详细讨论。
3.第四章:第一节增加“三、企业应适应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常态”;第二节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三节原第一点内容删除,增加“四、计算机辅助设计”。
4.第五章:原第一节工业工程删除,在原第二节工作研究中补充一些工业工程内容。
5.第六章:第一节 二、改为生产能力及生产能力计划(把第三节中的生产能力计划提前)。
6.第七章:第三节ERP重写;增加第四节 大数据。
7.第八章:新增第四节项目网络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8.第九章:在第一节、第二节中补充了一些新观点。
9.第十章:第一节物流管理(四)增加“3.仓储管理”(取消原第三节仓库管理,把其内容移前并精简);新第三节供应链管理增加互联网时代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10.第十一章第一节稍作修改;第三节改为设备的使用及维修,增加设备维修业务外包内容;增加案例分析题11.第十二章:第三节改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增加智能制造内容);新增加“第五节 3D打印”。
本次第一、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十二章由许兆祥编写修改,第七章由蒋定福编写修改,第八章由汪政编写修改,第十章由王卫彬编写修改。全书由许兆祥统稿。本书能取得一些成绩,还得益于第二主编汪政老师,对第2版的框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这次第3版修订,他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感悟很深,对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多次提出修改意见,使本书越来越成熟。这里还要感谢原主要编写作者光昕、石晶山、李沁等老师,继续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
为方便教学,本书配备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凡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均可索取,请发送邮件至cmpgaozhi@sina.com,咨询电话:010-88379375,QQ:945379158。
本次第3版能较快地完成,继续得益于机械工业出版社高职教育分社编辑孔文梅女士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斧正。
感谢各位老师使用本书,在使用本书时有何意见或建议,均可与许兆祥老师联系,Email:xzhx45@qq.com。
编 者第2版前言本书第1版自2006年2月问世以来,承蒙各兄弟院校同行与广大读者的厚爱,纷纷采用本书作为教学用书,使本书连续印刷9次。
面对如此众多的读者,我们深感自己的社会责任重大。尽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已多次使用本书,虽然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编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为了满足广大热心同行和读者的需要,编者决定在对原书不足之处进行修正的基础之上出版第2版。
这次没有对全书的体系做大的调整,但在教材的结构、理念、内容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动,使本书能在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结构的系统性和合理性等方面更上一层楼。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1)为了突出教材“少而精”的特点,本书删去了一些难度偏大和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作者近来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的新内容。
(2)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本书增加了实践与训练的内容,在大多数章最后添加了“案例分析”部分。本书的案例都是作者几十年工作的经验总结,内容简单实用,紧密围绕教材的内容展开,并配有分析参考,供教师备课参考之用。
(3)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一章增加了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内容。
(4)第1版第二章内容偏多,本书删除了一部分,并把第五节和第六节独立出来,成为第三章,全书共分13章,各章的内容得到了平衡。本书还对原来的“流水线的组织设计”进行了精简和修改,增加了“自动线组织”的内容。
(5)第四章“研究、发展与企业新产品”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内容更合理,更易理解。此外还增加了“核心竞争力”“流程性材料的开发及程序”等新内容,后者是作者的一种创新。
(6)第六章“生产计划管理”,将第1版相应正文中的案例独立出来,成为“案例分析”部分。该案例的内容实际上是作者20世纪90年代初,在某乡镇企业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时的成果,当时为厂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工作研究的问题,二是生产计划的问题。现把咨询的成果分成两个案例,分别放在两章里。这样处理,可以使得案例内容更完善、更易理解。
(7)第九章“质量管理”做了根本性的修改和调整,为使本书更具实用性,增加了“质量成本”和“质量检验”的内容;对于“第二节ISO 9000族标准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内容进行了精简;运用数理统计知识较多的直方图、控制图等内容,是作者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但考虑到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数学基础,最后决定将其删除。
(8)第1版十一章第四节“最优生产技术(OPT)”内容难度较大,而且较短的篇幅又很难讲清楚,本书将其删除。本书还重写了第一节的内容,并对日本丰田公司的“召回门”事件进行了讨论。
本书对于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的内容也做了调整和修改。
本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一、十三章由许兆祥编写修改,第八、十二章由汪政编写修改,第十章由王卫彬编写修改。光昕、石晶山、李沁审阅了全稿。毛小萌提供了部分案例资料。全书由许兆祥统稿。
为方便教学,本书配备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凡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均可索取,请发送邮件至cmpgaozhi@sina.com,咨询电话:010-88379375。
本书能较快地出版,得益于机械工业出版社高职教育分社编辑孔文梅女士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斧正。
感谢各位老师使用本书,在使用本书时有何意见或建议,均可与许兆祥老师联系,Email:xzhx45@qq.com。
编 者第1版前言生产是人类的最基本活动之一,人类对生产活动的管理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生产管理只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生产管理这门学科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首先,它包含的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从制造业延伸至服务业,其名称也由“生产管理”,发展为“生产与运作管理”;其次是其设备和手段也有了飞速进步,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惊人。比如,现在美国沃尔玛总公司总裁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知道世界各地沃尔玛超市中的库存情况。这在几十年前,是科幻小说中都很难出现的故事,现在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了。作为高职高专学校的教材,必须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要处于领先状态。
本书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内容新颖 现代生产管理技术飞速发展,而作为教材必须领先于实践。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用于生产管理方面,本教材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ERP),而对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和热点技术,如准时化生产系统(JIT)、大规模定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最优生产技术(OPT)、敏捷制造、清洁生产等,也做了一定的介绍。
2.实用性强,适用面广 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训教材,本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努力满足岗位实际需要,针对以往教材的不足做了有效的改进,对打破传统的按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进行了有力的尝试;本教材根据企业的各级生产主管、物流主管、车间主任及有关管理岗位的要求组织内容,由于大部分企业人员是对已有的生产系统进行管理,故本书内容主要针对于此,而对新的生产系统的设计只是提及;生产计划对于生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本书用三章的篇幅来阐述,同时在内容上也有所创新,如对沿海地区大量的出口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按订单组织生产,提出了“单批为单件生产类型”的观点,对企业减少产品库存积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书提倡用简单方法去解决复杂问题,不使用复杂方法去解决简单问题,根据编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计划方式,使学生既便于现在学习,又便于将来使用;对于基层生产管理人员,生产现场管理是每天要碰到的事情,本书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进行阐述,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共同专业课,考虑到前者可能还有“质量管理”的专业课,后者还有物流类的专业课,这两个不同专业使用本书时可以有所删减。如前者不用第八章,后者可不用第九章。近来,有许多工科类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程,本教材同样适用于这些专业。
3.结构合理 本书的内容涉及企业生产运作的方方面面,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很强,结构合理。本书的主编是具有二十多年企业工作经验、十多年高校教学经历的老教师,编者团队是由教学和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资深教师组成,教材的主要内容经过了多次教学实践,故教材的内容是成熟和合理的。
本书由许兆祥编写大纲和第一、二、五、六、十章,第四、八、十二章由光昕编写,第三、九、十一章由石晶山编写,第七章由汪政编写,李沁为第八章的编写做了许多工作。全书最后由许兆祥统稿。本书初稿由亓名杰教授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