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成果教材: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介绍了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情况,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培养基的配制、包扎和灭菌,微生物染色及显微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技术及菌落特征观察,酵母菌的计数技术,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大肠菌群的测定,食品中霉菌和酵母的测定,以及食品中致病菌的测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成果教材: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适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食品检验、食品安全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初、中级食品检验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以“工作过程系列化”的思路整理教学内容,按照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继而根据学习领域设计情景教学。教学内容以任务为导向,介绍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的必备知识和完成技能需要的载体,设计教学情景,本着“基础理论必需,应用技能为主”的原则组织内容。本书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在学习职业岗位技能的同时,注重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旨在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准员工。在广泛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既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也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此,本书还配套编写了实训手册,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实训。为检验学校的教学效果,设计了一套多元化评价考核方法,更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考核,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书的教学内容按照逻辑关系分模块和任务两个层次,设置了合理的教学情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职业活动,提升学习动力。本书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方便,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本书由敖海英、柳青任主编。具体编写人员及分工如下:任务一由敖海英、王永春编写,任务二由敖海英、杨小华编写,任务四由敖海英、徐立苹编写,任务三、任务六由孙学兵编写,任务五由柳青编写,任务七由敖海英编写,任务八、任务九、任务十由霍江莲编写。
由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前言
模块一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情况
任务一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使用和维护
模块二 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
任务二 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与灭菌
任务三 培养基的配制、包扎与灭菌
任务四 微生物染色及显微形态观察技术
任务五 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技术及菌落特征观察
任务六 酵母菌的计数技术
模块三 食品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任务七 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任务八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任务九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测定
任务十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测定
附录 常用染色液和培养基
参考文献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成果教材: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2)半合成培养基:由某些天然物质与少量已知成分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营养全面,能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培养。例如,培养细菌用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霉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工业生产中常用的玉米粉等天然物质加无机盐配制的各种发酵培养基等。
3)天然培养基:由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制而成。成分复杂,但营养丰富全面。常用于实验研究和生产。例如,麦芽汁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以及生产中使用的麸皮、锯末等。
(2)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质分类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
1)液体培养基:用各种营养成分加水配成,或用天然物质的浸汁(麦芽汁、豆芽汁等)制成。组分均一,适宜各类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及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利于广泛获得大量菌体或代谢产物。
2)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或用麸皮等固体原料配制。常用的凝固剂是琼脂(又称琼胶、洋菜),其由石花菜等海藻中提取加工制成。市售琼脂为条状、片状或粉末状,主要成分为多聚半乳糖的硫酸酯,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将其分解,在培养基中仅起支撑作用。其熔点约98℃,凝固点42℃,1.5%-2%的水溶液在一般培养温度下呈凝胶状态。琼脂固体培养基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