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问题研究》遵循“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从整体系统到重点群体、从现实问题到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在对“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发展、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实施对策等方面开展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别从整体系统角度和重点群体角度开展研究:在促进城镇整体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方面,该书呈现了和就业数量、就业质量相关的两个实证研究;针对重点群体开展了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农民工更充分就业、促进灵活就业者就业质量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并针对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灵活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EBP)在社会工作、教育、经济、管理等学科和领域均发挥着重要影响。在欧美西方国家循证社会工作也已经成为显学和主流的实践范式。目前国内循证社会工作仍处于理念推广和探索阶段。然而现实中仍有许多学者或实务工作者对循证实践的定义和使用不清楚,甚至一些教育者和研究人员错误的理解和开展了所谓的循证实践。这本书为国内第一本全面聚焦循证社会工作实务的书籍。本书介绍了循证实践的核心思想和实务步骤,通过案例展现了一线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EBP
书稿基于家庭社会学、婚姻经济学、人口学等理论视角,分析婚房购买与家庭关系的作用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消除因婚房购买引致的婚后家庭矛盾纠纷的对策建议以及分析当下的人口变化对婚房购买及其婚后家庭关系产生的影响。首先书稿分别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婚房购买影响婚后家庭关系的作用机理,认为婚房购买即男方购买婚房、女方购买婚房还是AA制购买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婚后家庭关系。其次分析青年婚房购买方式对家庭关系产生的影响。再次探讨婚房购买方式差异对家庭关系产生影响的原因以及相关对策。最后分析人口变化
本书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创造观念的兴起与发展,分析人性阐释与社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联,增进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特点的理解。本书发现, 这一时期创造性的人着重主张非竞争性的进取性人格,是在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背景下,文化精英力图建立新的团体整合与阶层联结的一项依据。它旨在通过个体的变革形成新型关系纽带,推动中国社会从稳定性秩序转向进步性秩序,是追求现代性同时反思西方现代性的文明探索在人性构想上的体现。
本书基于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 视角,对于中国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背景下的农村男性婚姻困境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和解读,在测度和评估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婚姻困境对于生命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参与、社会支持网、感知社会支持等不同的社会支持形式对于农村男性生命质量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为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背景下的农村男性生命质量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该书关注的是性别失衡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立足于当前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资本投入在经济活动中显著增加的现实,创造性地将资本分为自动化资本和非自动化资本,测度出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自动化资本;基于任务模型(task-basedmodel)和实证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工资水平和工资差距的影响以及机制。同时,根据产业关联效应,探讨了制造业上(下)游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如何影响下(上)游企业的就业和工资。本书为应对“机器换人”、保障就业稳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公平的就业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决策参考。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工群体内部出现明显的代际分层,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正发生变迁。本书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及社会学相关理论,从乡土观念、消费观念就业观念、 婚恋观念四个层面,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变迁,剖析新生代农民工观念变迁的特点与原因,并基于思想教育是引导观念变迁的重要途径,阐释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价值,揭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教育I作面临的困境,探索思想教育路径。
本书共分为八章,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志愿服务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志愿服务的方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与志愿服务的规模效应等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角度下的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
本书关心中国转型经济下的热门研究议题——企业社会责任(CSR),聚焦于讨论中国本土房地产及其周边企业如何履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企业社区参与(CCI)。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社区建设和社区参与的相关文献与理论,通过大样本调查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中社区参与行为进行研究。描绘了我国CCI推动形成的社区类型,生动讲述了现有的CCI模式与机制及其形成过程,并形象刻画了CCI过程中合法性的形成与演化等内容,以期为政府、企业及学术界关心CCI的朋友们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书运用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运用大量的调查和访谈资料论证,主要探讨规模与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小区、院落、楼栋为代表的微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及其机理。为探讨规模与社区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理论抽样在西高区选择了三个个案进行了田野工作、跟踪观察、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研究,在 交往的共同体这一分析框架下,通过三个个案的差异发现比较和包围性比较,提出了微共同体 这一概念,并尝试性对城市社区微共同体可不可能和何以可能的问题做了回答。 读者对象:广大从事社区治理研究与学习的学者、学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