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发育20多个类型多样的沉积盆地,地层和沉积样式复杂多样,长久以来缺乏系统的对比研究和统一的地层分区。本书基于近十多年来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结合以往国家专项以及国际大洋钻探和南海周边国家油气公司的研究成果,在相对统一的原则和标准下,分析了南海及台湾岛东部海域新生代以来地层分区以及主要构造变革时期沉积作用、沉积模式、海侵过程和充填演化。地层分区在南海地层区分区的基础上概括反映了各区地层的总体特征、在时间上的发展交替和展布规律,实现了南海全海域整体性地层对比和分析。沉积作用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文化隐喻在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以三位改变人们思想的英国地质学家及其作品(托马斯·伯内特《地球神圣理论》,詹姆斯·赫顿《地球理论》,查尔斯·莱尔《地质学原理》)中的隐喻为主线,探讨了时间的循环性(包括宇宙周期和重复现象)和方向性(地质事件作为历史的独特部分)问题,同时揭示了隐喻的深远影响,即激发了赫顿和莱尔对“深时”的发现。 由此,作者证明了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是与文化有机统一、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这对于破除“科学迷信”“唯科学主义”这些错误观念具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以凹凸棒石矿物为稠化剂的磨损自修复型润滑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行为与机理。主要内容包括: 天然凹凸棒石的结构、性质及其摩擦学应用,矿物粉体的细化、活化、热处理与表面有机改性工艺与评价,以表面改性凹凸棒石粉体为稠化剂的矿物润滑脂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及摩擦学性能,典型固体润滑剂、油溶性抗磨剂、凹凸棒石矿物粉体、纳米金属颗粒及其复配对矿物润滑脂摩擦学行为、自修复层微观结构及减摩自修复机理的影响规律。本书对层状硅酸盐矿物减摩自修复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可
本书介绍了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稀土软泥等四种类型深海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勘探、开采、物化特性、冶炼工艺及其他利用等,侧重于深海金属矿产资源冶炼工艺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本书以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在简单梳理碱湖主要特征和玛湖凹陷风城组构造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古老碱湖沉积中典型矿物发育特征及成因;结合岩相组合特征和各类沉积构造等,恢复了玛湖凹陷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展布;综合对比了玛湖凹陷不同沉积区烃源岩质量差异,提出了碱湖环境下可以发育浅水优质烃源岩;依据有机质含量对浅水区页岩岩相进行划分,对比不同岩相页岩沉积环境和成岩演化的差异性;最后,从古产力和保存条件入手,归纳分析了碱湖优质烃源岩的富集机理和形成模式,总结了富有机质页岩的识别特征。<
岩石磁学是一门物理学与地质学交叉的学科,主要利用磁学方法,对地球上各类介质(如岩石、沉积物、土壤、粉尘、地外陨石等)所含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磁畴状态等进行精细刻画,将物理信息进一步转化为相关的地质学信息,从而构建相关的底质、气候以及环境过程。本书分为岩石磁学理论篇和岩石磁学应用篇。首先采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从磁性的源头——能量出发,介绍矿物具有磁性的原因,进一步介绍岩石磁学各参数的来龙去脉,以及测量各参数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同时介绍几种常见磁性矿物的基本磁学特征。最后综合各磁学参数的
中沙群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特征和多变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宝库。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中沙群岛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十分欠缺。因此我们以中沙群岛为主要科考对象,系统考察了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自然地理地貌、水体理化性质、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并以科考对象为主题,记述了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研究对象的生理特征,理化性质及物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