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只能在遥远的度假胜地感受到的热浪、暴雨和毁灭性的风暴,是否意味着气候变化,抑或它们只是正常的天气现象?物理学家弗丽德里克·奥托女士参与了归因科学的建立。借助这种革命性的方法,她可以准确计算出气候变化何时会发挥作用。像“哈维”飓风这样的灾难是人为的吗?干旱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还是像往常一样,只是一段难耐的酷暑?数据显示,由于气候变化,2018 年在德国出现的热浪再次出现的概率至少是以前的两倍。在澳大利亚, 2019—2020 年摧毁整个大陆的丛林大火再次发生的概率至少增加了30%。
数字地质学是地质学定量化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本教材系统介绍了多元统计分析、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三维地质建模和深部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分析技术与方法。围绕着地质定量分析,本教材介绍了综合信息评价、地质过程模拟、模糊数学、灰色系统和非线性、地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方法。为方便读者理论联系实际,本教材还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地学应用、固体矿产与油气资源定量预测评价、地质灾害定量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定量分析与评价、区域承载力分析,以及月球地质分析等。
大陆漂移学说的奠基之作。提出古代大陆原来联合在一起,因大陆漂移而形成各大洲的观点。全书分三篇共13章。第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指出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问题,反证大陆漂移说的正确。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与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大地测量学等5个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第三篇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解释大陆漂移的可能性和动力。所阐述的理论为当代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点,是现代
发展风电产业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面向风电支撑结构工程防灾减灾的重大需求,本书首先系统地总结了风电支撑结构韧性防灾方面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简要介绍了结构动力学分析软件和基础理论,开展了风?鄄浪?鄄震耦合条件下的混合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随机子空间识别方法用于风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研究了龙卷风等极端风况下的结构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了地震设计反应谱、土?鄄结构相互作用和风?鄄震耦合的影响,最后基于被动、半主动和主动结构控制方法进行了风电支撑结构减载抑振研究。
本书旨在填补我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教材方面的不足,从气候变化科学前沿进展导入,系统总结与此相关的政策和国际协定,从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传媒学等角度建构气候变化教育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深入学校课堂,探索适合我国学情的气候变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本书基于长庆低渗-超低渗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分析,剖析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的主要难点有储层非均质性强油井见水严重、单井产量低储量有效动用程度低、套损腐蚀严重储量失控严重等。针对上述问题,详细阐述了低渗-超低渗油藏见水规律及窜流通道判识技术、深部调驱工艺技术、提高分注工艺有效性关键技术、复杂成因欠注井增注关键工艺、低产井提高储量动用高效改造技术、套损井恢复储量动用新技术,并介绍了研发的提高储量动用关键材料及工具、形成的决策方法及优化方案和现场试验效果。
本书针对流域侵蚀治理的迫切需要,聚焦浅沟和切沟侵蚀过程量化与机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大量的野外定位观测和控制条件模拟试验资料,结合立体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测量技术,揭示了浅沟和切沟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确了降雨、汇流、壤中流和土壤管道流等侵蚀动力和地形因子对沟蚀过程的影响,基于CCHE2D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浅沟集水区水动力学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阐明了切沟发育过程及其不同发育阶段各主导侵蚀过程对坡面侵蚀的作用,明确了典型流域切沟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切沟宽度、表面积和体积的转换模型等。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南海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以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
本书以普及深海前沿科学技术为目的,以深海探测为主线,介绍了深海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无人遥控潜水器、无人自主潜水器、水下滑翔机、海底观测网等当前重大深海装备研发制造涉及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水下仿生机器人、水下无线通信、海底原位探测传感器研发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并提供了国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深海探测的实例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