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民基于网络技术生存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网民就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空间的特定表达,是网民作为技术生存的特定历史产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仍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空间的延伸。既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旧是关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关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那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要思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人”——网民这一特定对象的具体状况。作为现实的人在物理生活中的基本关系有
2021年,受福建省教育厅委托,福州大学牵头成立了省级新工科教育联盟,以充分发挥大学集群效应,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新工科是“四新”建设的排头兵和先锋队,理应主动展示特色、探求突破,实现福建高教的提质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本册文集涵盖了福建省有关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的典型经验案例、与新工科建设相关的专业应用案例和各类课程案例等,均为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优秀经验,可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企业界、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学习、参考。我们希望能
本书分为五篇,第一篇教学思想指引,第二篇思政融合路径,第三篇专业特色建设,第四篇改革赋能教学,第五篇创新育人思考。具体内容包括:管理学院国际化建设探索研究;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以AACSB认证为契机推进商学院战略管理等。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大学学科治理效能提升提出新要求。2022年,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是迫切需要提升大学学科治理效能。以提升学科组织知识生产能力为旨归和彰显学科组织自主性为内核的学科组织化也就成为大学学科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选择。进而,在明确学科组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学科组织的方向引领、结构设计、行为范式与外部环境
本书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现代高校管理者提供了全面指导。该专著首先审视了高等教育管理的背景与趋势,剖析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其次,通过对不同高等院校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管理理念和方法。最后,强调了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学生信息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手段的整合。
《于漪教育实践百问选编》一书集中围绕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等层面,分类展示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如“做教师,身教永远重于言传”“学而不厌、勇于实践‘”做教师应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等。于老师用6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就基础教育教师常见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自身专业成长提出具体的行动改进建议,提供了极具实践价值的教育经验。本书是对于漪教育思想的高度总结和凝练,对指导中青年教师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福州大学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始于2016年。2016年,《陶瓷工艺学》《孙子兵法鉴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一批课程开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教学中融入文化传承、价值塑造、心理育人等思政元素。2018年,学校在福大政1号文《福州大学关于扎实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和文化育人功能”,推广应用“价值引领、知识拓展、思维训练、能力建构”育人理念和模式,同年获批福建省重大教改项目《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以此项目为实施框架,全面启动课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重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共享资源库建设”的第四本系列研究报告。全书分“综合”篇、“原理”篇、“概论”篇、“纲要”篇、“基础”篇等五部分。报告采取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和观点述评等方法,分别对2020-202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整体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学科研发展状况进行系统整理,客观具体呈现了思想政治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试点运行良好,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凝练,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纲要》。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纲要》基于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社会工作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涵盖其所列社会工作专业所有专业主干课程及部分专业特色课程,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