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爆发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往的观点认为:信用低的人想贷款买房,这些人的贷款被证券化,评级机构给这些证券虚假的评级,银行和金融机构因此过度放贷,当贷款人还不起贷款时,引起房地产市场崩盘。本书认为,上述看法没有抓住危机爆发的本质,低估了评级机构的作用。恰恰相反,评级机构并没有给金融资产作出虚假的评级,而是主动作为,给证券发行者提供包装证券的建议,使这些证券能够获得较高评级。评级机构的角色从原来公正的评级者,转变为给金融机构提供资产打包建议的评级者,利用自己的评级标准给金融机构量身
《中国城镇化研究》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创办,主要刊发城镇化领域相关的研究文章。开设有城镇化理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市权、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全球城市、小城镇研究等方面栏目。 集刊旨在刊发原发城镇化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等学术论文,拟每年两辑,主要针对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国城镇化未来趋势、世界城镇化前景等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为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案。
如何从浩瀚如烟且层出不穷的经济学文献中高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困扰着很多经济学人。本书作者从经济学作为应用科学的底层逻辑出发,结合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与方法、对科技论文的基本认知,提出了主体行为约束的经济学问题分析范式(简称ABC范式)和约束如何影响行为的科学问题提出范式(简称C2B范式),并结合大量案例,讨论了经济学文献研读的实操方法,以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两种范式在提升经济学文献研读效率、厘清文献前沿、发现文献缺陷、打好科研创新根基的实践意义。本书适合广大经济学相关学科的硕博士研究生
本书的写作受到好奇心和使命感的双重驱使:好奇心让我对人类社会运行的奥秘一再叩问,使命感则来自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家国情怀。本书的学术价值可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探讨了人类至今难解的一个大谜团,那就是国家发展之谜。有些国家繁荣昌盛,有些国家贫穷混乱,还有一些则盛极而衰,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些兴衰沉浮?本书尝试给出一个全新的答案。二是致力于构建全新的发展理论框架。新理论没有盲目追随主流发展理论以及与这些理论紧密相连的名家宿儒,如诺思、阿西莫格鲁、亨廷顿、摩尔等,而是把研究重心从制度、政策
目前,在经济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契约与经济组织理论研究已经十分深入,相关理论构建清晰完备,新的突破口在哪里成为学界屡屡讨论的重要话题。本书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之一,由本特·霍姆斯特罗姆、奥利弗·E.威廉姆森、奥利弗·哈特等著名经济学家的八篇经典经济学文献组成,内容涉及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动态视角下的管理者激励问题、企业治理结构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敲竹杠问题、银行贷款公告中的信息不对称与自我选择偏差,以及风险资本融资中的缔约与退出等议题。本文集结本特·霍姆斯特罗姆等著名契约与经济组织理论的经典文
本书为一论文集,书中选取了著名经济学者弗里德曼的几篇著名论文。篇论及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其间论述了作者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以及作者所给出的解决方法。第二篇论及风险选择的效用分析,其中作者通过模型分析了不同消费者的风险选择,并给出了作者的结论。第三篇讨论了预期效用假说和效用的可测性。在第四篇中,作者解释了凯恩斯模型判断中的统计假象。第五篇用实证方法介绍了货币需求理论。第六篇分析了利率与货币需求。
本书从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数量分析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演变与发展脉络,并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经济学数量分析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本书作者将金钱从定义中解放,还原至大众所熟悉的形态,通过对货币史上历次重大事件的分析,梳理出世界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并予以解答。同时,作者也总结了大量历史教训,对货币体系的弊端及经济危机的根源进行剖析。
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生活中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作者将带领读者用经济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抽丝剥茧,透视决策失误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读毕此书,你将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摆脱短视思维的桎梏,并有能力在面对新问题时提出兼具高度与深度的独到见解。
本书再版保留了2000年版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框架,同时根据国内外本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全面修订。可持续发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本书基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相关性,从经济学角度系统考察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书依据绿色发展理念,从生态财富观出发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各个方面表现,尤其是“双碳”目标下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本书基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面对土地、资源、环境的约束,系统阐述依靠科技、制度、法治和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