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体系初稿》(1799)是谢林早期自然哲学的成熟版本。谢林从作为无条件者的自然出发,创新性地使用动态原子论模型来解释无机物质,又将物质的起源归入普遍的宇宙有机体的历史中,明确了自然哲学中有机自然的优越性地位。在广泛追踪同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成果之后,谢林以“可激发性”为有机体的核心概念,对“有机体”和“生命”的本原进行了更为体系性的建构,以对抗布朗主义者对有机活动的片面理解。最终,谢林将无机自然与有机自然的统一关系收束在他标志性的潜能阶次学说之中。 本书的体系性体现在,一方
本书对柏拉图的核心对话《理想国》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完整呈现了该对话的全貌。作者深入对话文本内部,创造性地综合了戏剧解读、分析哲学、古典学等诸种解释进路。在方法论层面,本书结合柏拉图研究界范式转换的背景,力证《理想国》中的哲学内容和文学内容不可分割且相得益彰。在内容层面,本书以城邦—灵魂类比为核心,指出该类比背后乃是古希腊城邦背景下的“内圣外王”问题,或者更为宽泛的个人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论述了《理想国》中的城邦政治学说和灵魂政治学说,对一系列重要主题,如卷一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
本书以康德原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为基础,解析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的认知观,以及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前提下,归趣于理性自律的道德观。分析与解证康德认知与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推理进路;阐释它在对不同逻辑层次的理性机能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在理论、方法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以前者为轴心,从纵向探析与说明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中所完成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横向比较研究这场在“睡帽”中完成的德国启蒙运动,在认知与科学、宗教与道德等不同层面、不同向度上,所产生的哲学争论与后续效应。由
在该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以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为基本线索,批判性地考察了费希特在1794,1798/99和1812年三个版本的知识学形态,指明了它们的内在的演进线索。该书指出,知识学的困境与“发展一种同时是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这一努力相关联。费希特要求,借助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不仅仅要去阐明其自身并不“存在”的存在者根据,而且要去推导出存在者的实存和规定。作者认为,这一要求太高,从而导致了知识学的内在张力与不断重写。作者主张,我们应该将存在论从形而上学中划分出去,存在论要自立门户。该书以其深刻的洞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文本导读”讲述了《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语境与主导思想、《费尔巴哈论》的文本结构与学术阐释、《费尔巴哈论》的“科学”话语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第二部分“现实意义”探讨了“哲学科学”的理论影响与应用哲学的新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与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书后还附有《费尔巴哈论》原著中文译本及相关附录,以方便读者阅读原文并进行互文解读。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奥地利裔英国思想家、哲学家,被称为哲学家中的哲学家。该书讲述其毕生致力于探索人的深度生存问题,论究世界存在的真、善、美,及其独具慧眼地观察人的灵魂、上帝的意义等问题。同时阐述其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人可享有的平静生活。他留给世人的遗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大家精要·典藏版丛书简介:
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古今中外大家为对象,着重撷取与体现其思想精要。丛书作者皆为各
本书为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导读课讲稿。作者选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克劳塞维茨、黑格尔、马克思、熊彼特、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影响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家进行讲解,展示了西方从哪里来,近代西方如何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如何塑造这个世界,同时更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作者立足中国自身的文明历史与当下中国,在对西方思想理论进行拆解、重述的过程中,重点就自由意志、劳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与文化、
西方文化中,为何理性与神学可以结合?谁推动的?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意大利重要的哲学家、神学家,被封为天使博士神学界之王。本书用简易流畅的语言,讲述了阿奎那,在荆刺丛生的哲学与神学之路上,如何解析神学中的理性、理性中的神学,成就中世纪之经院哲学。
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古今中外大家为对象,着重撷取与体现其思想精要。丛书作者皆为各领域学术前沿学者,他们以浅显易懂的
《哲学问题》是著名哲学家罗素在1912年出版的一部普及性哲学作品。该书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学界非常流行,引导了当时人们对于哲学学科的基础认知。书中所讨论的主要议题,当前哲学界依然在热烈讨论,包括存在物问题、摹状词理论、亲知知识概念、知识与信念的关系等,尤其是对于哲学价值的讨论,被视为圭端臬正。罗素认为,哲学沉思可以让人们摆脱思想禁锢,去思考伟大的事情。这本书也是读者学习分析性写作的典范,表现了标准的罗素式文风——清新、隽永、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