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角度出发,辨析并界定了“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媒介涵化”等重要概念。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生动力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和当代价值等方面,系统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现实性。再次,基于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全面分析西北地区流动人口的整体情况、社交媒体使用偏好、子群体社交媒体使用的差异性、社交媒体使用
人工智能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智能传播时代。智能传播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播这两大系统的融合,也是人与机器两大系统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会形成很多原有系统不存在的“涌现性”,呈现出全新而繁杂的传播图景、传播机理。本书从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的新表现形态及影响、媒介内容生产的新机制、人与机器的新关系、人的新生存状态等视角,对这种涌现性进行探究。无论是传媒从业者、学者、研究者,还是对智能传播时代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本书从历史角度梳理气象科普图书的发展历程,考察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气象科普图书的创作、出版、作者与受众情况等,研究时代、学科发展与气象科普创作的相互作用等规律。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进一步明理、增信,收获阅读乐趣;有志于气象科普创作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了解气象科普,尤其是气象科普图书的创作方法、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书创新使用模块化教学,分为新闻播报、评论播音、新闻专稿播音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均有课前热身、学习目标、案例导入、理论基础、课堂训练、任务拓展、问题思考、评价方法等八个板块,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训练,所选稿件具有时代性、贴近性、实践性。本书根据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播音主持工作岗位标准,创新实施拟制片人制(栏目式)组织模式,使学生可以在高仿真的专业技术岗位环境中反复打磨,为培养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播音的用声不同于其他语言艺术,无论是声乐、戏曲的用声方法,还是话剧、朗诵、评书的用声方法,都不适用于播音。作者在长期的播音发声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艺术语言发声方法,研究出播音员的用声特点、要求及锻炼方法。本书系统讲述了播音发声的物理基础、心理基础,发音吐字的呼吸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口腔控制以及声音弹性的获得与训练。本书是播音发声学的奠基之作。
本教材用于播音与主持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该课程主要讲授播音语言创作的一般规律、播音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播音语言的表达技巧,论述播音创作从理解感受到表达的一般原理。指导学生掌握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把握和体会备稿、情景再现、对象感、内在语、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与相应文章类型的关系,便于今后胜任新闻、通讯、评论、文艺作品、影视配音等文体的表达。本次申请的新编教材为可用二维码扫读PPT、收看授课视频和有声作品的示范音视频功能的新形态教材。
本书详细介绍了每届奎虚奖评选的情况、获奖图书介绍等,优秀奖作品和特别奖作品由评审专家撰写推荐语,推荐奖作品的内容简介有奎虚图书奖组委会成员完成,入围图以列表的形式呈现。本书后附历届奎虚图书奖章程,以及路版图书作者、评审专家、各地市图书馆、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等的寄语。
本书以新闻观念为题眼,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本土新闻实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系统的、历史的、辩证的理论视角,建构一套兼具理论感和现实感、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观念理论体系,以解答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理论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本源之问、价值之问和实践之问。
全书以舆论危机应对为主题,以信息化、智能化为背景,始终贯穿着新兴技术和智能工具的应用。作者从最基础的舆情、舆论危机等相关概念、传播特征讲起,在结合案例论述舆论的基本传播规律、舆论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舆论走向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应对之前(及时发现与风险研判)、舆论危机的应对处置、应对效度评估(不可忽视的余音)、舆论危机应对的十个基本原则等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与应对实务,最后介绍了建立常态化的舆论危机应对机制的实操方法。
本书是关于博物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研究专著。研究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博物馆建设语境、第二章留存博物馆改造、第三章博物馆新建设、第四章博物馆类型、第五章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教育、第六章博物馆从业者与专业理论探索。本书不但搜集整理了大量散佚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早期博物馆文献档案,让许多过去业界鲜有关注的第一手资料得以呈现和挖掘,而且以博物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从国家文化建设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发展变迁史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思辨性的讨论。突破了以往以博物馆论博物馆的研究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