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图书,从学术期刊定量评价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多属性评价方法两个视角开展研究。全书共八章,章是绪论,第二章是基础理论,第三章和第四章侧重指标研究,同时为后续多属性评价打下基础。第五章至第八章是多属性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围绕多属性评价方法的几个关键要素展开。该研究有利于加强学术期刊管理,提高办刊水平,有利于高校科研院所简化科研管理,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本书从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两条视角开展研究,评价指标是基础,多属性评价方法过程作为研究主线,对学术期刊评
本书重点整理和研究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曦和御日”“嫦娥奔月”“羿射九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牛郎织女会天河”八大神话故事,并总结了神话的“神圣化”与“人性化”的特点。本书主要从诗歌传播的角度,对中华创世神话进行了专门梳理和解读,这在当前的神话研究领域是十分独特的尝试。本书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和方法,在尊重民间传说与历史文献的前提下,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逻辑思考,充分发掘中华创世神话的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中华神话“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尊道贵德”的三大核心理念。本书对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图书馆建设概论、图书馆新馆建设实践、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阅读推广工作机制、阅读推广场所建设。
画报是一种图文并茂记录历史真实事件的媒介形式,在时效性 上比不上报纸,在深度上比不上古籍,虽然新中国成立前的画报多为私人出资创办,多数画报或半途夭折,或昙花一现,但它记录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市井趣闻 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不仅记录当下,而且昭示后世,堪称一部部 各具特色的近现代史。尤其是它以图画记录历史的显著特色,让历史更加直观、生动、鲜活。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天津地区非常典型的各种画报,对每种画报的创刊日期、终刊时间、出版者
本书围绕《建设》杂志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行研究,分析了《建设》从创办到停刊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之前的传播概况,概述了《建设》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总体面貌,并结合《建设》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例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一方面肯定了《建设》在参与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面,成就突出,另一方面揭示了《建设》传播马克思主义所存在的内容解读的选择性、理论来源的驳杂性等局限,指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意义上的运用。
《我经历出版的那些事》是根据石峰的采访口述内容整理编撰而成,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忆了石峰从参军到进入出版行业工作这三十多年中,他所见证的一些的重大事件和承担的一些重大项目,参与的一些重要工作,这当中既有事件背后的趣事,也有改革路上的艰难;既有人生的关卡,也有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出版事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同时也见证了他为出版事业所做的贡献;让我们捕捉到不少通向历史真相的线索,同时也记录下很多宝贵的人生感悟。
本书对中国的礼仪制度及其精神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对礼的形成、制度的建构、礼的内在要求、礼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做了系统的解说,对礼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社会共识和价值认同的作用进行全面阐释,使读者明白中国人数千年来内在的精神追求、理想人格,并解读了流传至今的老话、格言和谚语中蕴含的行为规范、心性修养、传统美德。读之有趣,览之有益,品之有味。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群众文化视域下中国电视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2OFYSB006,于2020年10月立项)的研究成果。绪论部分为研究缘起,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对象、核心命题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聚焦“研究视角问题”,主要阐释群众文化内涵外延、历史脉络和时代内涵,并解释选择群众文化作为研究视角的原因及其价值。第二章聚焦“主体性问题”,主要用比较方法来分析人民群众在电视创作与接受活动中的功能定位、角色嬗变和当前现状。第三章聚焦“内容生产问题”,主要从群众文化与电视互动关系解读
本书聚焦于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转型问题,在梳理了国内外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和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演进历程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构建出跨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书通过对较有代表性的报纸编辑部转型模式的系统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动态发展变化、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媒介生产流程、经营方式等带来的重大变革。在对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转型的动因、现状、问题及原因等内容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新闻生产组织结构转型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