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围绕海洋大地测量的任务和内容,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现代海洋大地测量的新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本书共9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海洋基础知识、海洋大地测量的发展史和基本内容;第二章介绍海洋大地测量的平面和垂直基准建立;第三章介绍卫星测高技术与海潮模型建立方法;第四~六章针对水深测量、水面和水下导航及海洋重力等问题,分别介绍了前沿观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第七章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内波测量;第八章介绍海洋GNSS气象学;第九章介绍GNSS-R海洋遥感监测技术。
本书是作者在所承担的包括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在内的多项***项目基础上,综合**研究成果撰写而成。全书共9章,首先系统介绍旱区城市景观过程和可持续性研究进展,然后分别介绍在全球旱区、中国旱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呼包鄂榆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北京地区等不同尺度上开展的城市景观过程和可持续性研究**成果,最后展望旱区城市景观过程和可持续性研究的前景。
本书共分为8章, 内容包括三维GIS概述, 三维模型数据、地形数据、多源数据的构建、管理及融合, 三维GIS的综合应用等。本书将三维GIS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 实用性较强。本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案例设计, 从三维体与场模型的构建、三维空间数据管理、三维模型数据的集成与分析、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三维实景地理信息可视化的验证性实验设计到三维GIS空间分析与综合应用的综合性案例设计, 由浅入深的讲授三维GIS的理论实操过程, 实现一站式三维GIS理论+实践的掌握。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从事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测量教学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全书共13章,第1~4章主要介绍了卫星测量的基本原理,第5~7章主要介绍了卫星测量的误差来源、技术设计和数据处理,第8章主要介绍了卫星信号接收机的使用与检验,第9~13章主要介绍了卫星测量技术的应用。书中重点介绍了卫星信号接收机的使用与检验,特别是对GPS卫星测量技术在有关领域中的应用作了详细论述。
随着空间科技的飞速发展,多时空对地观测数据更易获取,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多时相乃至稠密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基于时序遥感大数据的土地覆盖分类与变化检测研究越来越流行。本书以多云多雨的中南半岛为主要研究区,对面向土地覆盖信息提取的遥感大数据时间序列挖掘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遥感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影像云污染处理、遥感时间序列相似性度量、时间序列遥感统计特征挖掘、时间序列遥感深度学习分类,以及基于子序列的时间序列变化检测。
本书基于野外监测数据、遥感影像并结合过去的考察资料,对藏东南地区过去50多年海洋型冰川和冰湖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阐明了该地区冰川的能量–物质平衡的基本过程,揭示了冰川面积、厚度、运动速度以及冰川融水变化的幅度、特征、原因,并对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湖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和溃决过程模拟。本书还介绍了目前新研究方法(过程模拟)、新技术(无人机航拍)在冰川和冰湖监测研究中的应用。本书共分7章,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并附有野外考察照片。
本书介绍了由空间天气事件和太阳条件变化所产生的电离层扰动、电离层暴、波动和不规则体,介绍了电离层基础数据的采集分发机制和多种预测方法,并基于最近几个太阳活动周期内的电离层垂测数据和GNSS 观测数据,分析了欧洲地区电离层在正常和极端条件下的主要特征。本书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数据实例,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电离层空间天气。
本书总计九章,围绕全球重力研究地球结构和重力勘探两个主要方面来进行重力相关知识的全面归纳和总结。建立了完善的、理工融合的研究体系。重力学重点阐述重力场模型、重力场特征、重力场作用等,重力勘探围绕卫星、航空、海洋、陆地重力测量装备、资料整理方法、重力异常正演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本书对于重力学理论与重力勘探的内容对应介绍,突出了重力学理论对于重力勘探的指导作用,又强调了重力勘探对于重力学的反馈改进作用。
本书概括了中国沉积学的发展历史,梳理了沉积学各分支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了中国的研究基础和特色优势,明确了中国沉积学的国际影响与地位,拟定了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剖析了中国沉积学教育和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前沿、国家需求、地域特色和研究基础,凝练并提出了未来10年中国沉积学领域所要重点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本书旨在为沉积学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促进沉积学在支撑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产生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基于岩石物理相的致密油气储层主控因素分析与测井评价方法, 以“相控论”为指导, 从沉积微相、成岩相和孔隙结构、裂缝发育等方面揭示致密油气储层品质主控因素。在阐明致密油气储层品质主控因素的基础上, 发展完善了岩石物理相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致密油气储层岩石物理相的测井表征方法, 并分别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气储层和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为例, 详细阐述岩石物理相方法理论体系、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在致密油气储层综合评价和有利发育区带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