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集刊创刊于2000年,至今已出版50期,是国内文化研究领域唯一连续出版的大型集刊。该刊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联合主办,陶东风教授、周宪教授轮流担任执行主编,胡疆锋教授、周计武教授担任副主编。该刊从2008年开始连续入选CSSCI来源集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该刊于2014、2015、2016、2020、2021年五次获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颁发的“优秀学术集刊奖”,在全国几百种集刊中极为少见。自创刊以来,《文化研究》集刊的论文被
数字创意产业是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相融合的新兴产业,其生产、研发、销售等各个环节均突破了传统模式,促使就业更加多样化,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不论社会如何演进,就业始终是世界关注的能够影响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的关键问题,新兴产业的替代效应必然带来失业增加,同时新就业需求也应运而生,这一影响过程也受到外部冲击的“再影响”。本书对国内外就业与失业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从就业及失业属性入手,分析数字技术应用、新旧业态更替、产业结构转型三个方面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创新性地探索尝试构
面向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中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需求,以及数字内容资源数量和重要性不断增加的重要形势,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服务价值与文化传播评估理论与技术”(2017YFB1400400)的研究方向,选取数字文化内容产品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数字文化内容产品版权的价值评估和定价问题,为数字技术服务文化传播和文化产品交易提供理论基础。本书包括四部分内容,具体介绍如下:(1)理论综述篇。采用文献统计分析、知识图谱分析、可视化分析和人工判读等方法,以1675篇英文文
本书共分为九章:第1章是全书总体概述,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本书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界定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效率和效率变革等概念,回顾演化经济理论、效率理论、组织变革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第3章在坚持本体论的基础上,考察了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效率变革演化机理,包括遗传机制、变异机制和选择机制;第4章对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技术网络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以上海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佐证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文化产业技术网络演化特征
近年来,景德镇大力发展陶瓷文化产业,打造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积极统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构建陶瓷人才集聚高地,培育陶瓷文化产业新业态,推进陶瓷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以陶溪川、三宝国际瓷谷、名坊园为代表的多个具有影响力的陶瓷文化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陶瓷个性化创意的“新沃土”。因此,在国家大力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背景下,结合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现状与实际问题,如何深入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业特定行业情景下的服务交互行
本书聚焦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抓住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要素,从四个方向展开:一是文化产业学科史的梳理,二是文化产业学科的关键词和相关理论研究,三是文化产业经典案例研究,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本书的特色在于: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呼应、理论与实践的印证,努力探寻文化产业学科话语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产业实证和政策回应等重要支撑性内容,试图勾勒出文化产业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与趋向。
本书为比较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共收录文章30余篇,重点围绕文明互鉴与跨文化交流展开论述,涉及文化多样性、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构建、中西对话、东方文学、跨文化交流中的变异研究,以及当下文明互鉴中的多民族交流、生态文明、智媒文化等重要前沿论域,研究对象涉及经典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流变、经典作品的多语种传播比较、传统技艺的传播更新、中国文论重要概念的翻译与现代化阐释、博物馆展陈数字化、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与数字写作现象。文章均有较高学术水平,有利于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特色。
本书汇编了众多世界顶尖学者关于创意应用于经济、商业和管理、法律、政策研究、组织研究和心理学的学术文章。创意产业研究已成为专业学术期刊和研讨会议的主题,也是全球各国政府的重要议程,启发公司、企业家对创意产业的模式进行重新评估和创新;这本书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集成了对创意产业的不同领域进行研究的权威学者们的观点,提供从经济学、公共政策和管理到法律等不同视角。不仅对具有特定兴趣的学生和学者是一种很好的素材,对愿意思考其领域的各种问题的创意专业人士也是一种很好的读物。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概论》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为准绳,以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为对象,立足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实际,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工作中的一系列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八章,包括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性质与特征,国家文化安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环境与风险,国家文化主权、文化利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软实力,生活方式、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文化发展、文化改革
本书以“教化”为名,并非无视文化产业的其他效益(比如文以赏鉴、文以娱乐、文以致富等),而是为了聚焦主题、突出重点。作者广泛使用各类学术成果,结合当代文化实践,追求较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致力系统阐释的同时刻意呈现中外论述的丰富资料,意在为高等院校文化管理类专业师生,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及更广大的关心中国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较为清晰的知识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