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系统与用户负荷供需匹配为核心,突破传统案例研究的局限性,揭示了二者负荷耦合与解耦机制,获得了普适性的系统协同集成与主动调控方法。 供需协同集成方面:提炼出反映用户负荷需求大小与波动的负荷特征参数,建立了用户负荷普适性模型,并提出用户归类方法。提出了无量纲供需匹配参数和普适性供需匹配图,明确了不同供能情景下系统构型设计方法、装机方法、节能边界及适合的用户范围。此外,定量分析了系统分别耦合蓄热、蓄电和协同蓄能单元的集成系统与用户负荷供需匹配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蓄能形式在不同供能情景下的装
本书基于“工程热力学”课程内容,对“工程热力学”的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及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和蒸汽的性质及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气体的性质及一般热力学关系式、气体和蒸汽的流动、压气机的热力过程、热力装置及循环、理想气体混合物及湿空气以及化学热力学基础。针对各章节特点,除对重点与难点进行总结和剖析外,还配有一定数量的典型题的求解过程及分析,以及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其对掌握各章知识点有很大帮助。
本书旨在就核物理和核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易懂的介绍。从定量的角度描述了核裂变过程中涉及的基本物理学原理,以及当前核裂变在核电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相关技术和发展趋势,以期作为该领域本科生核心课程基础教材。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原子核力和核性质、核碰撞、核稳定性、放射性等基础知识,以及对裂变过程的详细讨论及其在能源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涉及核反应堆技术的基础知识、核燃料循环和资源、反应堆安全和监管、安全和保障措施,以及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书末还附有核物理学或核能领域的专业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能源战略(2035)”的研究成果。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以中国工程院“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重大咨询项目成果为基础,先后出版发行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丛书”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能源战略(2035)”是在项目第四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完成的,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系统研究煤炭、油气、核能、水资源、电力、氢能、储能等主要能源的供应能力与发展潜力,在分析研究世界
该教材着重描述燃烧的概念、燃料特性、燃烧物理基础、燃烧的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基础理论、着火、灭火机理及特性、燃烧火焰及传播特性、气体、液体、固体燃料燃烧特性、燃烧污染物生成及控制技术、燃烧新技术及发展等内容。
全书共11章,前3章为第一部分基础篇。第1章以传热学与计算传热学的发展为开端,介绍了计算传热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应用领域,接着简要介绍了COMSOL Multiphysics 传热模块以及如何使用本书。第2章从传热学基础和控制方程的角度阐述了传热的三大方式及其耦合形式。第3章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介绍了COMSOL的求解方法、数值稳定性和常见的报错解决方法。第4~7章为本书第二部分专题篇,笔者依托十余年的仿真经验,精心选取四类耦合传热方式进行专题介绍。第4章介绍了使用频率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及定律、变质量系统基本方程、瞬变流动的热力学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参数、?及?分析法、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实际气体的热力性质及过程、热力学第三定律及负开氏温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基础。针对各章节特点,配有一定典型例题求解过程及分析;各章节配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
本书主要讲述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气体和蒸气的热力性质以及各种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对化学热力学和新能源也作了扼要的介绍。
本书共6章,主要内容包括电站锅炉及热力系统概况、热力设备的结垢与防止方法、热力设备的腐蚀与防护、锅炉给水水质控制、汽包锅炉炉水处理工况、蒸汽污染及防止。本书可作为面向电力行业的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锅炉水化学工况调节、锅炉水处理、热力设备水汽品质监督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21世纪前20年,能源科学蓬勃发展,为保障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也已经成为能源科学大国、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大国和能源教育大国。《中国能源科学2035发展战略》在总结国际能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集中阐述了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系统,能量转换中的动力装置与热能利用,电力装备,储能装备及系统,氢能的生产、储运及利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