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历程及趋势、非线性控制基础、高超声速飞行器数学模型及分析、高超声速飞行器单向辅助面滑模纵向飞行控制、高超声速飞行器单向辅助面滑模协调控制、高超声速飞行器神经网络自适应姿态控制、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轨迹控制系统设计等。
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近地轨道航天器研制所必需的20个方向的设计内容、流程和方法,如空间环境、卫星任务、轨道和航天器相关几何关系、供配电子系统设计、航天器通信、航天器硬件等内容。并结合具体型号设计过程,重点讲述国外航天器研制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研发内容、研发方法和设计结果。
半实物仿真作为系统仿真技术的重要形式,具有无破坏性、可重复、安全、经济、可控等优点,可以达到节省研制经费、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研制质量的目的,是制导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的重要检验步骤和评估手段,已经贯穿于制导控制系统研制的全寿命周期。本书围绕制导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的任务需求,按照半实物仿真系统的工程研制过程进行内容展开。本书从基本概念建立、总体方案设计、仿真模型构建、关键设备研制、仿真试验开展等层次,详细论述半实物仿真技术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仿真设备。本书可以供从事飞行器设计、制导控制系统研制、半实物
陈小前白玉铸赵勇陈致钧著北京内容简介空间非合作目标安全接近控制是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的基础技术。本书考虑空间非合作目标的翻滚运动、复杂外形、不确定条件等影响因素,研究了目标外形表征、近距离相对运动建模、可达域构建与碰撞风险评估等问题,提出了多种复杂条件下的非合作目标安全接近控制方法,并结合地面实验系统和在轨飞行实验对相关方法进行了验证。本书系统阐述了作者团队持续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开展复杂条件下的在轨服务任务提供理论支撑。
本书以航天器近距离操作任务为主要研究背景,深入研究了椭圆轨道近距离相对导航与姿轨一体化控制方法,以参数估计理论、非线性滤波理论、对偶代数理论、高斯伪谱法为理论基础,对基于单目视觉的非合作相对位姿确定方法、基于状态估计的近距离相对导航方法、基于对偶代数的航天器姿轨一体化控制方法、空间高精度姿态机动控制技术等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本书围绕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问题,从轨道动力学与控制,传感器、执行机构以及姿态确定算法,姿态建模与控制三条主线进行内容规划,划分为基础理论、轨道模型和控制、姿态模型和控制、技术和姿态确定、案例分析和拓展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书聚焦空间多体航天器各个模块之间的接触与相对滑动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着重考虑目标与机械臂之间复杂接触环境的建模问题,提出了基于拓展自由度的动力学建模、参数辨识、组合体稳定控制等一系列方法。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介绍了动力学建模与参数识别等相关问题,包括传统空间多体动力学系统建模理论、拓展自由度建模方法、多体系统运动测量与参数识别技术等内容;第二部分从工程应用场景角度,主要聚焦控制技术相关问题,通过几个具体的算例全面展示拓展自由度建模方法在不同的航天器控制任务中所起到的作用。
本书基于新型空间机动任务对大推力和高比冲推力器的应用需求,主要介绍了融合氢氧爆震燃烧与等离子体电磁加速机理发展而成的一种空间电化学复合推进技术。该技术将燃烧反应释放的化学能与电源提供的电能同时高效地利用,从而实现较大的推力和适中的比冲。本书首先介绍了空间推进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新型空间任务对其提出的技术要求,然后介绍了磁等离子体推进和脉冲爆震发动机技术,接着对电化学复合推力器关键部件复合加速腔、电源及工质供给模块的方案设计及地面实验验证样机研制与性能评估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探索了相关数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信息融合的在轨平台剩余寿命预测技术及应用研究,包括在轨平台剩余寿命预测的研究现状、在轨平台可靠性信息的预处理、基于性能退化数据的在轨平台单机剩余寿命预测以及在轨平台剩余寿命预测软件系统开发等。
本书在参考国内外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发动机与箭体流路系统、发动机局部内流路系统的振荡过程,建立了适应于不同频率范围的液路系统、流体机械系统、气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针对不同机理的振荡问题给出相应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还给出了发动机全系统频率特性的分析方法及不稳定抑制措施。本书可供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