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回眸经典系列”。本书是是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创作的一部科学社会主义著作,首次出版于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正文共三章。其中,第一章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充分肯定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贡献;第二章阐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和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意义,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三章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
《马藏》研究第四辑收录的文章,是近两年《马藏》编纂中部分研究成果,本辑中13篇论文,分别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在香港的革命活动、19世纪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索菲娅·佩罗夫斯卡娅、《马藏》第二部第四卷主要篇目、清末中国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共产党》月刊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与马克思思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亨利·乔治与社会主义在清末中国的传播、”新世纪派”道德政治思想研究、道德批判与道德建构: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引介传播与科学运用、《近世界六十名
本书收集了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1956-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提供了一种迷人的、有洞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影响。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核心文本,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到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再到共产党宣言一一进行了考察,并对过去30年来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析。
本书聚焦马克思民主观是否自成体系、核心内容及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展开研究,回应了民主与所有制、民主与国家、民主与政党等问题。概括总结了马克思民主理论的三种解释模式,并系统探讨了学界尚显薄弱的马克思原始民主理论、共产主义民主理论,呈现出马克思民主理论形成的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等多元进路,避免单纯的思想领域的研究和斗争,在强调吸收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中对民主理论予以深化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曲解,政治虚无主义对人民主体作用的虚无等错误思
本书探讨1945-1949年间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生成背景、思想主题、分化与再选择等历史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思潮作出历史评析。 本书认为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知识界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一般性共识是:社会主义是一种在公正平等的价值目标的指引下,以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为手段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学说和理想。在此共识的基础上,受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形势的推动,知识界掀起了一股探讨或追求社会主义的思想之潮。知识分子们就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与实现手段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主要由目标说服力、内容说服力、主体说服力、方法说服力等基本要素构成,具有非强制性、针对性、集成性、可变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奠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践行力。本书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系统及外部环境,以整体性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思想资源、生成机理、现实境遇、建设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切入,实现了研
本书立足于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多琳·马西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劳动的空间分工为中心线索,针对现代主义、本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派别的空间观进行批判与反思,从而构建一套对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及数字化更有解释力和批判力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运用“社会关系”和历史辩证法的研究范式来理解城市与地方,解读空间的资本化现象,展望资本与空间的数字化趋势。本书从劳动的空间分工视角出发,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的空间结构及资本全球化的内在逻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学理支撑。
马克思基于劳动哲学的法哲学将一切法律现象纳入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认识,结合每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特点把握法律现象的性质,科学地阐释了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客观过程、历史演化规律、法律本质、法律社会功能以及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正当性问题。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发展变化是法律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劳动工具的改进、社会分工以及物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其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法律总体上不是纯粹的精神现象,而是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一系列精神生产劳动实践,把握法律既要重视其客观必
本书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专题选编本系列之一,目的是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的形式,满足广大读者多层次的需求,本书共收录马恩论著汇编22篇、书信选编9篇,论述摘编7条;列宁论著汇编19篇,书信选编6篇,论述摘编4条。其中所收的文献均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作新版本的译文,从采用统一的编辑体例,系统地综述经典作家围绕相关专题提出的理论观点及重要意义,同时逐篇介绍所收著作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原著,把握要义。
本书通过对文本原意的深度耕读,提炼经典作家的思想精粹,进而或从思想史、或从争议论点、或从现实效应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图景与强大魅力,力图还原其原初语义。本书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它的写成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萌芽前的最后一个有决定意义的步骤。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已经达到的某种结论,而是在于,各种必要的思想材料开始汇集、融合,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需要读者对马克思批判的诸种思想,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