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如何获取与利用科技文献”这一主题,对检索、保存、利用科技文献的知识和技巧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培养学生的“会查、会读、会想、会写”能力奠定了基础。《BR》 全书共10章,按照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介绍—科技文献的检索—文献的利用—论文查重和引用情况检索的写作主线,对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EndNoteX9软件的使用、常用中文数据库的检索、常用英文数据库的检索、常用APP和微信公众号的使用、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及专利的检索、图像检索、如何利用文献、科技论文的写作,以及论文查重、SCI影响因子及
本书共分十一章, 内容包括信息化环境下国家创新与基于价值链的创新协同、协同创新中用户的跨系统信息需求与服务需求等, 针对创建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的协调组织问题, 进行机制、模式、架构和全方位信息保障的实现研究。本书揭示了基于价值链的跨系统协同创新和协同创新中的信息需求变革, 通过许多实证推进了服务协同和集成组织成果的应用。对于信息管理与服务领域具有学科理论价值。
本书全面了开放存取等概念的不同表述和定义,阐述了开放存取的范围、发展历程序和实现途径。从开放存取的经济意义和商业模式、影响务和评估、实现方法以及开放存取的组织和利用等方南对国内外开放取的研 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开放存取资源操作、保存的相应对策。数字信息资源开放存取的实践。从国际组织、主要科研资助机构、大学等7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开放存取的实践进展,提出了开放存取背景下图书馆的应对之策。数字信息资源开放存取的有关技术,详细阐述开放存取的检索、元数据管理和重组3个方面的有关工具与技
本书分七章对图书馆信息化理论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分别为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文献管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存储、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方法与创新。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图书馆建设概论、图书馆新馆建设实践、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阅读推广工作机制、阅读推广场所建设。
本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图书馆服务转型、提升服务质量理论探讨、图书馆建设现状、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信息化的应用与建设、阅读推广工作管理、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作用。
《我经历出版的那些事》是根据石峰的采访口述内容整理编撰而成,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忆了石峰从参军到进入出版行业工作这三十多年中,他所见证的一些的重大事件和承担的一些重大项目,参与的一些重要工作,这当中既有事件背后的趣事,也有改革路上的艰难;既有人生的关卡,也有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出版事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同时也见证了他为出版事业所做的贡献;让我们捕捉到不少通向历史真相的线索,同时也记录下很多宝贵的人生感悟。
本书围绕《建设》杂志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行研究,分析了《建设》从创办到停刊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之前的传播概况,概述了《建设》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总体面貌,并结合《建设》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例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一方面肯定了《建设》在参与新文化运动,传播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面,成就突出,另一方面揭示了《建设》传播马克思主义所存在的内容解读的选择性、理论来源的驳杂性等局限,指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意义上的运用。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对档案内容的一种再现叙事。长期以来,这种再现叙事的主体主要是保管档案资源的档案机构,其他社会主体一般无权参与这一再现叙事的过程。如今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变,一些档案机构开始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以期更充分地开发其馆藏档案资源,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及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均发起了Citizen Archivist项目,赋予社会公众参与开发馆藏数字档案资源的权力,这改变了传统档案资源开发中的权力关系,使档案资源开发由单一话语和叙事走向多元话语和叙事。本书将此现象概括为“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并对
本书主要针对非结构化电子文件数据数量庞大、难以管理的特点,分析不同类型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原理和成因,并针对其特征从档案学的角度提出对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文档存储与检索的解决方案和理论创新的技术路线。著作分为8个章节,分别是1.导论,2.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形成与来源,3.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移交与接收,4.基于OS文件系统的非结构化电子文件存储与检索,5.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环境中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存储及检索,6.语义网环境下非结构化电子文件的关联与元数据管理,7.大数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