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基金增强大兴安岭地区保护地网络的有效管理项目自2013年9月启动,围绕推进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增强保护地网络的管理有效性以及开展项目点层面的保护管理示范等开展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索和时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为了该项目的做法、成效与经验,促进项目成果在全国示范和推广,专门出版本书。本书的作者都是直接参与或指导项目实施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他们根据自身项
《测量(第3版)》主要介绍测量的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由十二个项目及测量实习实训组成。本教材主要内容有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和实测应用(包括水准仪与电子水准仪、经纬仪与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常用仪器的主要功能、使用方法和实际应用)、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数字化测图及测量在各种施工中的应用及实践技能训练。这种结构体系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本教材在知识结构上的立体性和完整性,以及“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特点。它既有利于教师的选择性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测量(第3版)》是园林、城市
一是考察鄱阳湖湿地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湖泊生态、湖泊水文动态变化规律;二是考察江(长江)湖(鄱阳湖及五河)生态-水文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以及湖体核心区环境质量,包括入湖主要污染物及污染分担率、污染物入湖途径、内源污染情况、以及水质变化趋势;三是考察鄱阳湖滨湖区(五河七口以下)环境状况,区域污染及其直接排放入湖状况,区域污染排放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四是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人口和城镇化的容量与空间分布考、生态空间、生态廊道建设;五是整合各行业已有数据成果
根据贵州省大地构造、地形地貌、含水介质类型特征、对贵州省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重新分区,归纳总结贵州省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类型,不同类型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含水介质类型、结构、"三水"转化规律,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特征,系统地将贵州省岩溶地下水划分为地下河系统、岩溶大泉系统和分散排泄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近十年来最近的地下水监测和地下水化学数据,较为精准地计算了贵州省岩溶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评价了地下水质量。此外,文中还对贵州省岩溶地下水资源的认识作出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将过去对地下水资源从传统的"水资源"拓展
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多年冻土研究相比,我国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线附近,青藏高原腹地的监测空白区较大,空白时间段较长。由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地表特征和水热条件与高纬度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使得在其他多年冻土区总结的多年冻土分布特征与规律常常不适用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冻土区的水热过程的机理和机制方面仍然有很多方面不够清楚。如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普遍较环北极地区薄,不同厚度的积雪在不同的季节对多年冻土的影响仍然没有定论,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的植被覆盖与多年冻土的温度和水分条件存在
上扬子是我国最早开始页岩气研究并首次取得商业开发突破的地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形成条件优越,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且后期改造强,为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全书对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发育地质背景、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开展了有利选区及资源评价。
根据近几年来所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以及浙江省有关水土保持和水质监测等方面的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及毕业论文,在参考了大量各种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提升性汇总和凝练。撰写了此专著。全专著共包括8章内容,论述思路为:首先,红壤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速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本书首先研究东江流域,其主要目的在于在非一致性的条件下研究水文模型与数学统计模型在不同情况下径流预测与模拟的适用性,并对模型的精度以及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同时通过Copula函数和模型结果分析流域地表径流变化情况。另外,针对黄河流域,基于数十年来黄河流域77个降水站点实测日降水数据以及湿度、蒸发、温度等气象数据和七个水文站点的日流量数据,构造BP和GRNN神经网络模型,用BP神经网络对变异后的径流进行模拟,构造变异前后各水文站历年的年和季节FDC散点图和IHA指标与各生态径流指标的相关系数图进行分
空间数据广泛存在于环境、生态、地质、地理、社会、经济、人口健康、军事等等领域之中。本书包括了空间数据的预处理、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空间过程的动力学建模、空间运筹、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空间分析软件包等内容。各章内容按问题提出、原理、计算公式和算例分节,强调理论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供空间信息相关领域的学者,特别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读者使用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