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呈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劳动是如何进行分类的,以及对经济规律的描述,而这些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强大的内驱动力。通过对马克思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分别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比较,活劳动的作用和功能得以彰显。本书内容还涉及:货币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融合问题,特别是对凯恩斯理论展开讨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通过对剑桥学派的思想和转型问题的探讨,深入研究资本理论;劳动过程和劳动管理的原则;失业与人口过剩;经济思想史中资本的形成;等等。
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持股被视为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本书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新时期员工持股公告数据对其实施效果和动机给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估。研究发现,我国新时期员工持股主要出于非激励动机而推行的,这也导致其不能显著提升公司价值。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员工持股计划的监管提供政策依据和建议;同时也能给正在推行员工持股的上市公司提供一些指导。本书丰富了我国上市公司委托代理理论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书关注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分析这些变化对居民实现增收的影响,并提出政策优化举措。从宏观经济环境、人口因素、技术进步、就业方式等维度考察我国劳动力市场新变化的代表性方面。以劳动力市场宏观环境为基础,讨论了近年来劳动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对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变化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劳动力市场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分析。专题研究城市营商环境对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同时分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本书以数字产业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并从国家层面、省际层面、行业层面、国际层面着手开展研究。首先,介绍了数字产业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内涵,从两大产业融合的驱动力、内容、方式、效应、演化过程以及动态均衡等方面,探讨了二者融合的作用机制。其次,阐述了我国数字产业、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其融合实践。然后,建立了数字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了2002-2021年中国数字产业发展水平,并建立了VAR模型研究中国数字产业与能源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随后构建了数字产业与能源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由陈劲教授(主编)与王焕祥博士(执行主编)于2008年共同创办、中国演化经济学年会协办,是国内唯一一份致力于介绍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理论、方法、应用及最新发展的集刊,与国际期刊《演化经济学杂志》(SSCI)、《制度经济学杂志》(SSCI)长期合作,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界的知名学者纳尔逊教授、伦德瓦尔教授、霍奇逊教授、陈平教授、贾根良教授等为本集刊特约编委与撰稿人。 本集刊以“倡导学术创新、彰显学术自由”为宗旨,力求为中外学者就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的讨论
本书分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专题,对当代经济思想与论点进行了相关讨论与研究,可借鉴性强。
本书以新颖的方式讲述了与货币相关的故事,通过不同经济学派关于货币的认知探索了货币的本质。作者透过货币与资本的视角讲述了经济萧条与繁荣背后的故事,将西方当前卷土重来的通胀问题置于货币演变史的背景之下,探讨了21世纪的货币政策是否让西方陷入悬而未决的“认命时代”这一经济话题。无论你是好奇经济世界的普通人,还是寻求答案的经济学爱好者,有关货币的故事你不得不读。
本书延续了选择与创意领域专家希娜·艾扬格的选择理论,基于她的研究团队在过去十几年间开发并完善的思维模型,用6个清晰透彻的递归步骤再现了创新涌现的过程。艾扬格以一个个鲜活的成功案例证明:创新就是选择有用组合的过程。不过为创新锚定新的组合并非难事,难点在于我们如何才能创建有用的高质量组合。艾扬格和她的团队借鉴了AI技术、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新进展,致力于为读者打开创意的黑匣子。她展示了一套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自我迭代技术大思维,能让我们以高效而惊人方式做出有意
顾客在你产品上花费的时间在增加还是减少?你希望扩大营销来吸引顾客,还是通过性价比高、与众不同的体验来激发顾客主动关注?顾客付费购买的是产品,是服务,还是独特体验?当体验营造商有意识地以服务为舞台、以产品为道具来吸引顾客时,体验便产生了。这种丰富的感受,不仅可以令每个顾客产生内心共鸣,还能赋予消费以无可替代的价值意义。体验是本书要讨论的第四种经济产出,作者预见它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增长点,并前瞻性地构建了体验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引领东亚区域分工体系调整研究”(项目号:18BJL111)的结项成果。本书在全面梳理东亚区域分工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新一轮区域分工体系调整的内涵、特点与路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与东亚各国之间的产业联动升级和经济协同发展,并对“一带一路”与东亚区域分工的对接互动进行了讨论。本书通过对中国在东亚区域分工演进中的角色变化分析,提出新一轮区域分工重构进程中中国将实现从“全球组装工厂”向“全球制造中心+世界消费中心”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