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论文集,主要设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研究、世界资本主义研究等相关板块,涵盖了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者的最新13篇前沿研究论文。本书整体来看,文章内容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较高,学术规范性良好,具有学术前沿性和创新性;政治站位正确,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政治导向问题。总体上看,此书稿内容丰富扎实,是一部质量较高的的学术作品。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指导,基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考察,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在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从三个重要维度聚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制度性约束以及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所具有的有利制度环境,具有一定的学术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道德原则。大学生群体及其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效应,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对象。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经历了由传统集体主义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嬗变。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培育以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理论原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和德育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等理论内容为基础,以深化集体主义认知、培养集体主义情感、锻炼集体主义意志和落实集体主义行为为主要内容。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总体表现情况较好,但在理论教学的创新发展力度、培育环
本书属于北京社科青年学者文库,全书共分为7章,深入阐释和分析了马克思与斯密价值理论的根本特征及其理论实质的差异,认为其突出体现在两者关于商品价值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割等方面的理解上。全书共分为7章,对斯密与马克思价值理论从哲学基础、价值生产和价值规定理论、价值再生产理论、价值分割和价值分配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变革的当代启示进行了分析。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回应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误读,从而激发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活
本书基于历史-理论-辩论三层逻辑,将马克思零散于各著作、信件、文件等的法治认识与见解联结起来,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马克思法治思想,尤其辩论逻辑对马克思法治的整体性、核心要义、发展走向、价值归宿等相关争论议题予以正面回应,在理论逻辑既批判又建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法治思想的内容构成和基本观点。其创新之处在于:本书对马克思法治思想的研究既关注法又侧重治,重点探索法的国家治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法治的运行、法治的价值导向等治的问题,在方法上实现了批判与建构、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对马克思
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过程,深刻领悟人的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义,把人的感性活动表述为实践,揭示现代生活境遇中社会历史创造性占优势的实情,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存在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以概念演绎为动力机制的知识论进路,让历史性突破意识“内在性”原则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现代社会现实问题中彰显历史性的建构性质,在历史性原则高度提升并丰富存在论,开掘存在论链接社会现实的新境域,为人类克服现代性弊病铸就切实可行的精神向导和文化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已经从学术话语上升到政治话语的高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出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中国化时代化达到了新境界、新高度。新时代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向当今“一体化的世界”及其在百年大变局中持续演化的诸多矛盾,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持、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本研究以《文本与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的典范,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斗争策略、斗争方法和斗争艺术。毛泽东的斗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毛泽东的斗争艺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彩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既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提供
本书是由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宋修见教授主笔,是毛泽东经典著作研读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六个部分,首先以论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写作背景、版本源流及其经典地位为开篇,带领读者直接回到此文写作的历史现场,阐明此文出现重要意义。其后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91 年精注稿文本为纲,并不严格依循原文行文顺序研读,而是将其主要内容划分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文艺的导向性问题文本之外的再研读和结语五个部分,将其主要观点归纳提炼为小标题形式加以阐释。
本书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主体性、艺术性的本质规定性及支撑这些本质规定性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科学主义、革命话语、阶级观念、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艺术人学、现实主义八大关键性范畴的梳理与论述,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和确立的过程、内容和结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及历史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