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探讨了构建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的全过程。作为刘少山博士的得意之作,本书不仅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IEEE Computer Society)推荐为无人驾驶国际标准教材,还涵盖了从基础硬件设备到通信、定位、感知、规划、控制、建图和边缘计算等一系列核心知识点。书中还以一个标准的自动驾驶样车为例,生动地展示了每个部分在整个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本书为广大的学生、研究者、工程师、教育工作者、行业从业者、技术爱好者,以及对未来技术发展感兴趣的公众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启示,对我国自动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争相角逐的空天领域前沿焦点技术。然而,作为核心动力装置,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仍面临液态燃料雾化机理不清晰、喷雾特性未掌握等关键难题。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课题组长期开展超声速气流条件下液体横向射流雾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表面波演化与破碎雾化机理、喷射近场的喷雾流场特征、喷雾的分布特性与空间形态、雾化特性与燃烧室结构影响、混合特性及混合增强方法等内容,充分展示了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雾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探索了面向发动机的实际应用。
本书主要讲述飞行器静电起电放电理论和规律,包括摩擦起电、发动机喷流起电、吸附起电和等离子起电,通过对不同带电方式的介绍,详细分析了飞行器带静电过程。在此基础上,介绍飞行器的放电方式及电晕放电和火花放电等。本书适合于从事飞行器静电安全研究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以民航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围绕空中交通管理,从空中交通管理的组成和任务、实施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的设备设施、空中交通服务、空域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空中交通运行服务、非正常情况等方面进行讲解。本书共十一章,分别为民航法规体系、空中交通管理概述、民航管理体系、空中交通运行保障设施、飞行动态固定格式电报、空中交通服务、空域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空中交通运行服务、飞行组织与实施、安全信息分类标准与事件调查。全书逻辑性强,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紧凑,深入浅出
《太空中的原子能II》是《太空中的原子能》(DOE于1987年出版)的续集。从对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的计划和系统的简要概述开始,《太空原子能II》追溯了美国太空核动力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包括为开发而设计的任务和计划。这段历史主要是用非技术语言写成的,以供普通读者和经验丰富的空间核专业人员参考。本书中译本可供我国相关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科学家、工程师、其他学者等从业人员学习参考,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推动我国技术发展。
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介绍太空体系基本构成、功能和挑战,以及不同轨道航天器的特点等;第二部分,主要讲述针对航天器和航天任务的威胁;第三部分,介绍了攻击者利用威胁使用网络攻击手段破坏太空体系的场景和途径。
本书结合我国快速响应空间技术的发展需求,从星下点轨迹和空间轨迹两方面出发,对快速响应卫星轨道设计与控制等相关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面向快速响应任务的卫星轨道设计、单脉冲星下点轨迹和空间轨迹可达范围、针对地面和空间目标应急访问的单脉冲和多脉冲轨道机动、脉冲访问多目标机动优化、连续推力轨迹优化等。
航天技术发展迅速,航天装备日新月异,各国不断发展具有军事色彩的航天力量。本书为2017年出版《外军军事航天发展》一书的再版,其结合外军军事航天的最新发展动态,以目前具备自行发射卫星能力或在军事航天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以色列、伊朗、朝鲜、韩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军事航天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各国军事航天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旨在让读者了解世界军事航天发展历史、厘清军事航天发展脉络、明确军事航天发展趋势。
飞机通过起落架对道面施加荷载,在道面结构中产生力学响应并诱发材料的疲劳效应,构成了道面结构设计的前提和条件。与车辆轴载相比,飞机起落架种类繁多,构型更复杂,轮载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显著。受飞机的横向偏移行为和起落架轮载相互作用断面上某一点受到的最大力学响应次数(作用次数),往往不等于飞机在这一断面上的通行次数。FAA通过引入作用、覆盖(率)、轴型因子、疲劳损伤累积因子等概念来描述起落架对道面的作用,建立力学模型。其中覆盖率和疲劳损伤因子两个概念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