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地区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与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流转、“家文化”削弱相交织,更与生育率降低、平均余命延长相重叠,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了寻找合适的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途径,经过30余年的探索,我国建立起政府承担主要资金责任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规律预示的制度覆盖面、待遇公平性、财务可持续性风险,已经或将要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演进中出现,规避这些风险,需要从制度设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制保障等维度予以应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路径与目标模式》可作为养老保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用书,也可作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简而言之,就是是否以“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为社会发展目标。社会主义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途径:一是总量的增长,即通过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内生驱动型的发展道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增长;二是结构的优化,即通过分配与收入再分配普遍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为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保证经济总量增长,长期以来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做法将继续并长期存在;实现“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目标需要加大收入结构优化力度,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合理的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过程,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解释,当社会成员通过收入再分配达到完全平均分配时,这个国家在分配领域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合理的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并不是平等、平均,而是在考虑各种效率损失基础上的效率与平均的均衡,因此,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是一个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过程。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85年之前是以国家包企业、企业包职工为特征的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1985年之后,逐步确立了统账结合型社会保险制度和国家保障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需要明确的是,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历程是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主线的,但取得巨大成功的却是根植在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经试点,普受欢迎,快速发展,提速八年。
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崇备至,甚至认为它的历史意义高于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取消农业税开历史之先河,让中国农村居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是从“一”到“O”的进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更进一步,政府出资支付基础养老金,让1亿多农村老年居民历史性地领到了“工资”,是从“0”到“+”的进步。我的这种乐观情绪一直持续了6年时间,直到2016年1月12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召开的一次座谈会。
座谈会邀请了10名农村老年居民,请他们谈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看法,有两位的发言让我记忆犹新:“我叫张××,今年64岁,家里四口人,儿子外出打工。我十分怀念七八十年代的生活,那个时候人无贵贱之分,做农民很光荣,还有很多城市知青到我们村来,我教他们种地。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大了,农民变成了最被人看不起的人,收入又低,一个月220元的养老金根本不够,而且跟城里人的养老金相比差距太大了,同样是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到老了拿的钱差距那么大,我想不通。”“我叫刘××,68岁,当过村主任。我们村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多人是失地农民,他们买职工养老保险没钱,买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太低,建议国家考虑考虑他们怎么办。再说我自己,我当村主任20多年,但是现在的养老金没有体现我这20年的工作,你看乡政府那些人,当年还不如我干得好,现在退休了拿两三千,我只有两三百,国家应该考虑我这20年的工龄。”究其核心,养老金“公平”成为农村老年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能否成功,评判的主体应当是农村居民,他们是制度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制度的受益者,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2010年以来,课题组持续跟踪调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进程,走访了一万余户农村居民家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正是基于这些一手资料,本书回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进程,预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设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模式,以期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贡献力量。
落笔之际,感谢我的导师张思锋教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享用终生。本书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规律、制度分析的基本原理等都是张老师近年来学术成果中的精华,能够运用到本书,深感荣幸。同时,感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三省六县人力资源管理与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以及被调查的农村居民,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也要感谢我的研究生风言、叶小刚在书稿撰写、整理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查看全部↓
王立剑,1983年生,河北邯郸人,法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和社会治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SCI/SCI论文7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入选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担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陕西劳动学会理事;完成的研究成果两次被教育部采纳并通报表扬。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基本概念
2.2 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规律研究
2.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研究
2.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演进进程研究
2.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演进风险研究
2.6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研究
2.7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措施研究
2.8 文献评价
第3章 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规律及其证明
3.1 认识和证明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规律的指导思想
3.2 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规律诠释
3.3 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规律证明
3.4 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规律的指导意义
第4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
4.1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历程
4.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与政策框架
4.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
4.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效果
第5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风险
5.1 制度诞生期扩大覆盖范围的约束条件
5.2 制度成长期待遇水平公平性失衡风险
5.3 制度成熟期基金财务不可持续性风险
第6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演进风险的防范政策
6.1 逐步提高制度覆盖范围的政策选择
6.2 实现制度待遇水平公平的政策选择
6.3 规避财务不可持续危机的政策选择
第7章 防范风险政策导向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模式
7.1 设计依据
7.2 产权关系
7.3 管理体制
7.4 运行机制
7.5 法制保障
7.6 政策框架
第8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路径与政策建议
8.1 建设阶段与核心任务
8.2 推进路径
8.3 当前阶段的政策建议
第9章 总结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