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的动态发展路径研究》旨在探寻第二语言发展的路径问题。《第二语言的动态发展路径研究》共分八章。第一章简述第二语言发展研究的前期成果。第二章对比一语言发展与第二语言发展的异同。第三章探讨第二语言发展中出现的中介语现象和中介语理论。第四章梳理第二语言发展研究的视角和框架。第五章论述与第二语言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和理论。第六章重点介绍了动态系统理论(DST),这也是《第二语言的动态发展路径研究》在探寻第二语言动态发展路径中所选取的理论框架。第七章在剖析传统的第二语言习得观的基础上,引出基于DST的第二语言动态发展观。第八章给出《第二语言的动态发展路径研究》结论,即第二语言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单向前行的线性的过程,而是非线性的、充满着变异的、既有习得也有磨蚀的动态发展过程。
安颖,女,1978年出生,辽宁大连人,山东滨州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哲学、心理语言学。先后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12项,市厅级项目6项,发表本领域的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级和市级科研奖励5次。主要学术成果有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检索数据库ISTP,CPCI-SSH、ISSHP收录的论文等。多次荣获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课堂比赛一等奖、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第一章 第二语言发展
1.1 发展历程
1.2 定义与概念
1.3 二语习得理论
1.3.1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
1.3.2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
1.3.3 中介语理论
1.3.4 语言习得的环境论
1.4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1.5 第二语言发展
第二章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对比及偏误研究
2.1 对比分析
2.1.1 对比分析的发展历程
2.1.2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假说
2.1.3 对比分析的应用
2.1.4 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性
2.2 偏误分析
2.2.1 偏误分析的发展历程
2.2.2 偏误分析的来源与分类
2.2.3 偏误分析研究的类型
2.2.4 偏误分析研究的内容
2.3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语言中介语研究
3.1 中介语
3.1.1 中介语的发展历程
3.1.2 中介语的定义与根源
3.1.3 中介语的特征
3.1.4 中介语理论
3.2 石化现象
3.2.1 石化的定义与原因
3.2.2 石化的分类
3.2.3 迁移理论
3.2.4 石化的研究
第四章 第二语言发展的社会文化模式
4.1 认知科学视角
4.2 社会文化视角
4.3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
第五章 第二语言发展的相关学科
5.1 心理学
5.2 教育学
5.3 系统论
第六章 动态系统理论
6.1 动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
6.2 复杂理论
6.3 动态系统理论框架
第七章 第二语言发展的动态观
7.1 传统的第二语言习得观
7.2 DST的第二语言发展观
第八章 第二语言发展中的变异
8.1 变异研究背景
8.2 第二语言发展中的变异观
8.2.1 静态变异观
8.2.2 动态变异观
8.3 第二语言发展中的变异研究
8.3.1 研究内容
8.3.2 究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