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地面发射推进技术、空间推进技术、空间发电与能源贮存、空间机器人技术、通信和导航、人类健康与生命保障技术等14个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路线着手,提出了多领域多制约因素条件下技术优先级的评估方法与准则,内容全面、体系完备、技术前沿、讲解深入,能使读者系统地了解到空间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在这个重大问题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价值观和方法论。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处理技术、新系统和新结果的案例进行了内容更新。本书介绍了无源雷达的发展史、操作原理、不同辐射源的特征、信号数据处理基本原理(包含相关接收、直接信号抵消、双基探测、目标定位与跟踪);同时,讨论了实际应用方面的效果,提出了供参考的演示方案和最终产品。本书以一种简单清晰和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示了无源雷达如何工作,如何不同于主动雷达,以及无源雷达技术的优缺点。
本书介绍了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雷达技术的发展给信号分选带来的挑战,总结了雷达信号分选技术的发展现状;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信号分选技术的基础知识及传统的信号分选方法。针对复杂信号环境下信号分选所使用的三类方法:基于脉内调制特征的信号分选、基于盲源分离的信号分选以及聚类分选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这三类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仿真验证。最后详细论述了基于宽带数字信道化硬件平台的分选模型、分选方法以及分选与跟踪器的设计。
本书作者Manfred “Dutch” von Ehrenfried, 长期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研究, 作为NASA的飞行控制员, 负责过水星、双子星及阿波罗等多个任务, 不仅具有丰富的宇航工程经验, 近年来还出版了多部有关深空探测的优秀专著。本书系统介绍了美国重返月球计划, 涵盖了登月任务概念、预算与规划、元件与设备、着陆点与基地建设、先进技术应用以及本计划与火星探测的关系等。书中重点介绍了实施登月计划所需要的模块与设备, 包括运载火箭、飞船、能源器件、着陆器与返回器、有效载荷、航天
本书以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为对象,首先从总体、部件及系统角度分析了发动机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为学生学习了解齿轮传动风扇发动机结构及功能性的实现提供了典型案例;然后按照整机分解顺序,依次讲解各系统、部件的分解工艺过程以及工装需求,以增强学生对发动机分解工艺和工装的认识,并结合结构设计与分析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对结构设计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材设置的思考题紧密结合教材知识要点,有利于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书主要解决旋翼无人机装配流程和飞行训练的基本问题,内容包括旋翼无人机类型及特点、结构组成及飞行原理、各子系统器件选配、电动直升机和四旋翼无人机的装配流程及注意事项,还有模拟器训练和实飞训练,从而形成旋翼无人机装配、操作和维修的完整体系。本书理论结合实际、操作步骤完整,既注重旋翼无人机基本结构的讲述、器件参数选配的分析,又注重旋翼无人机的飞行训练及训练方法。
本书阐述无人飞行器获取的视频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相关技术和方法。首先,结合无人飞行器视频影像数据特性,介绍无人飞行器目标监测系统。然后,针对无人飞行器搭载平台,讨论视频影像目标定位技术,内容包括摄像机成像几何模型、摄像机几何标定、地面移动目标快速定位。最后,讨论无人飞行器视频影像处理与运动目标分析技术,内容包括运动估计、视频编码、视频影像处理、序列影像运动目标检测与序列影像运动目标跟踪。
放射性同位素电源在深空探测、星际表面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嫦娥3号、嫦娥4号已经成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源,预计后续还将有重要应用。本书讲述了1950年中期至1982年期间,美国放射性同位素电源的发展背景、技术进步、组织变革,以及这项技术如何去太空任务进行结合,并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事件。本书可供我国相关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科学家、工程师、其他学者等从业人员学习参考,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推动我国技术发展。
本书围绕机械工程和航天工程中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机构系统动力学问题,系统地论述并总结含间隙机构动力学建模、动态性能评估及航天工程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含转动副间隙机构动力学建模、动态特性分析与磨损动力学特性预测;含间隙齿轮转子系统和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含间隙航天机构动力学工程应用实例。
本书系统介绍了载人登月历史和时代背景、可达域问题、地月空间转移轨道相关研究情况和轨道设计基本优化算法工具;近地一次环月两次交会支持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背景中,着陆器地月转移轨道可达域、载人登月绕月自由返回轨道可达域和月地返回轨道可达域的分析方法;从地月L2点空间站飞行至环月轨道的月面可达域分析方法;近地一次环月两次交会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下,各段飞行轨道和窗口衔接设计方法;地月L2点空间站支持的载人登月任务轨道和窗口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