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读书、评书的散文随笔集。书中作者集中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在纸质书品种繁多、电子书日益活跃的当今,作者认为好书读不完,必须坚持读有内容、有格调、有气场的图书,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饱满。全书分三辑,第一辑:青灯碎语,主要为读书偶感;第二辑:书香知味,主要是书评;第三辑:人物漫笔,纪实有社会价值的真人真事。本书的旨趣在于:书是印刷出来的人类,而人类则是书中智慧的宝库。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80余篇散文作品。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寻找故乡的记忆”,主要写故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香台头深深的眷恋;第二部分为“港湾里的对话”,家庭是幸福的避风港,这一部分是作者记录的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第三部为“点滴的心路”,为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感悟,或砥砺奋进,或隐忍前行。作者的心路历程贯穿全书,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家乡深厚的文化。作者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形形色色,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启迪。
中短篇小说集,包括《黄金埋在河对岸》《一县三长》《鸣桥》《裂纹虎牙》《狼毫毛笔》《宁古塔逸事》六个风格迥异的故事,作者用他的善意和温情看待这个世界,并以他成熟的叙事技艺和艺术感染力展示生活的质地和纹理,对生活有一种特别的敏感和把握,确实切中了现实生存的状态。对都市生活诗意化表现所做的艺术探索。故事在平淡中透视出复杂的意味,虽然细腻,却丝丝入扣,不仅清晰,而且隽永无穷。他的小说散发出来的意味更深长、更复杂,更具有当代性。
本书为著名学者谈峥先生的文化随笔集,为文汇出版品牌丛书“聚学文丛”之一,计二十三万字,包括怀念老师系列、王尔德系列、培根系列、莎士比亚系列、其他研究外国文学笔记,以及摄影、花艺、美术等四十余篇文章。作者知识渊雅,叙事生动,作文讲究文章结构,注重文字韵味,字里行间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语言艺术修养。本书怀师论道,内涵丰富,旁搜远绍、出古入今,有较强的可读性,也体现作者美学精神的不懈追求。
本书为上海知名学者谭箎先生的长篇人物传记作品,三十余万字,配若干插图。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谭正璧九十年的人生历程,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风范。谭正璧是世纪的同龄人,出生于在清末,目睹了辛亥革命,投身过五四运动,亲历了大革命,抗战时期艰难地奋斗在沦陷后的上海,抗战胜利后又为迎接新中国的曙光而斗争。谭正璧自青年时期起投身教育事业,同时进行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他是文学领域中的默默耕耘者。作者文笔朴实,记事详细,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图书、报刊等印刷媒介的成熟与普及改变了以往文学传播的模式,现代传媒机制中的作者、编辑、媒介构成了文学传播的核心力量。文学编辑作为媒介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把关人和推动者的作用,调节着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传播与接受行为,是文学传播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往往通过倾注于文学读物中的编辑劳动将文艺作品、文艺动向和文艺思想传播出去,并试图引导社会的文学审美倾向。 赵家璧(19081997),上海市松江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编辑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在中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实为八十一案,这些案环环相扣,连绵不绝,
穷尽人世间罪案的种类,案案直指人性深处的贪婪,自私,恶。
大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西行取经的玄奘回到长安,本以为这是八十一难的终点,不想,整个长安城,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杀机四伏。这座在《西游记》原著中,连八大金刚都不敢涉足的都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绝命天局?
这是一代帝王临死前的最后搏杀,也是大唐帝国第三位君主登基前的喋血彩排,更是女皇
本书是一部原创散文集,内容包含种花记亲人一场我的故乡离城里不远夏天,在禾场乘凉奈今生,愁时又忆卿听来的故事一共六辑。作者凭借对自身所经历之人与事的记录及描绘,映照出个人与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类关系,刻画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波折与美妙,借此揭示个人在宏大时代面前的渺小与无奈,颂扬亲人之间、朋友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善良的、真挚的且值得珍视的,夸赞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和谐的、纯洁的和美好的。本书稿所写皆为作者亲身的经历与见证,亦可被视作作者个人的心灵成长史。
执笔流年,思忆过往,飞逝的岁月从她笔触的轻点间流泻。每一段轻描的记忆,都在她心底默默地浅吟……
山谷里的时光。作者以72篇日记、随笔形成了春秋冬夏山居生活的美好回忆。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场景实录,随手现场拍摄的照片,随时修订的图纸资料,日常生活中天马行空的所思所想,让人仿佛重温一次农田泥土的翻新,一种乡村演变中的诗意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