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火山岩勘探的研究成果,利用将今论古的方法讨论火山地层的时空间属性,厘定了火山地层界面和地层单元类型,明确了界面系统和堆积单元的定义、地质内涵、识别标志,论述了火山地层高精度地层格架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刻画方法。该书对国内外火山岩勘探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系统的论述了火山岩储集空间的类型和成因,明确了界面控制风化型储层、堆积单元控制内幕储层的宏观分布规律。指出了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之下0到150m的范围是有利储层集中分布带和油气富集区,建立了熔岩流、熔岩穹丘、侵入体和碎屑崩塌等堆积单元的储层分布
固废资源化是目前矿业领域和矿物加工领域的热点,如不进行妥善处理和利用,将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固体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是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本书综合介绍了固废资源化领域国内磷石膏目前堆存及利用的现状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全书从磷石膏产生、磷石膏利用的基本理论、源头减量、过程净化、无害化处置,到磷石膏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堆场的安全管理与生态修复做了较全面的阐述。
本书主要论述岩石结构面损伤规律与动力剪切特性,全书共9章,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不同类型的岩石结构面剪切损伤规律及其与宏观力学性质的联系。主要包括:充填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与损伤规律、基于声发射监测的结构面损伤特性与模型建立、粗糙花岗岩结构面的剪切特性和表面细观微损伤、锯切和劈裂花岗岩结构面剪切行为与岩壁损伤特征等。二、动力荷载作用下岩石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及其滑移特性分析。主要包括:高应力下花岗岩结构面剪切破坏的率效应、粗糙结构面的冲击剪切强度特性及其剪切变形特征、低频扰动载荷下花岗岩
本书根据南海北部冷泉系统自生沉积实际调查资料,开展冷泉系统自生沉积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南海北部冷泉系统的流体来源、活动期次、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流体活动驱动机制,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提供理论支撑。
本书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氩离子抛光-聚焦离子束电子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气体吸附全尺度孔径分布联合测试等实验手段,对页岩孔隙连通性、孔隙表面粗糙程度、分形特征、孔径分布规律进行综合研究,揭示我国典型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
本书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角度系统、全面介绍海洋预测预报与挖掘分析技术。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是数据部分,对海洋大数据的特征、资源分析、处理评估、平台架构、存储管理、分析处理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第4-5章)是方法部分,介绍基于机器学习的海洋大数据的典型挖掘分析方法,包括回归方法、聚类方法、关联方法、分类方法及可视分析方法,并给出典型的深度学习预测方法;第三部分(第6-10章)是应用部分,利用海洋大数据处理方法对各类海洋数据进行分析预报的成果展示,包括对海表温度、海面高
本书对怒江峡谷段城镇场址地质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11章,第1章 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高位复合型链式灾害成灾机理研究进展、高位复合型链式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研究进展、活动断层及其避让距离研究进展、建设场址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等方面;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介绍高山峡谷区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等相关内容;第3章 怒江峡谷段河谷演化特征,介绍峡谷段河谷演化过程、孕灾条件分析等内容;第5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包括地质
本书以现代海洋科学理论为指导,系统考察国内外海洋探测领域的研究成果,着手从世界各地海洋科考和海洋开发活动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细加考辨,取精用宏,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抽绎出典型材料,同时博览与之相关的论著,精心设计出反映海洋探测研究信息的全书框架。本书分析了国内外在海洋气候变化影响及其观测预报、海洋地质地貌探测与地质灾害防治、海洋生物的生理特征与繁衍方式、海洋物质资源及能量与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研制海洋探测专用船舶器具与仪器设备等领域的创新信
从水声物理的角度,研究声波在水下辐射、传播、接收等相关的声学现象与规律。声学、连续介质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数学物理方法是水声物理的理论基础。 水声物理基于数学物理方法,结合声学基础掌握的声传播理论,应用于海水介质,重点介绍海水中的声速与吸收、折射、反射与散射、混响、水下噪声、声起伏等。本书讲述水声物理导论:通过介绍海水的声学特性,初步构建描述海洋中声传播的基础理论;介绍海洋中的声波折射,描述典型深海与浅海传播条件下的声场规律;介绍海洋中的声波反射与散射,描述典型目标的声散射以及目标强度
本书构建了涉水环境水下降质光学困像的恢复与增强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对于水下光学围像出现的四类主要降质特性(非均匀亮度、信噪比低、动态范围窄、颜色失真),提出了种水下降质光学图像降质特性判断的参数指标,明确刻画了降质特性的定义与度量,为水下降质光学图像增强效果的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开展了水下降质光学图像增强的理论研究,以及结合四类主要降质特性进行水下降质光学图像增强的应用研究。 为了便于读者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水下降质光学图像增强方法及应用,本书配备有大量实用案例。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