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社会嵌入性与企业意志性视角,分析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融合的驱动机制,以期离清企业管理层的远见卓识在《慈善法》颁布前后对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融合程度的影响效应,从地区社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双维度阐释社会软实力对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融合程度的作用机理,刻画社会责任网络、社会责任领导机构对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融合程度影响效应的关系框架,并构建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融合机制的政策建议体系。本书的研究为私利与公益调和论、道德资本论、伦理回报论、社会文化准则论等增添了新的经验证
本书作为中国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探索性地将营销领域中用于提升客户忠诚度的积分制度引入到电子产品回收中来,形成“互联网+回收”积分制度的资源回收创新模式,二者合力以小应用撬动大市场,自下而上推动回收系统的建立,并运用闭环供应链的理论对这一制度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探索一条市场化手段下电子废弃物高效回收、规模化利用的可持续路径。
本书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开放发展的新战略,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历史逻辑与现实分析相结合。本书不仅梳理了经济循环思想史以及中国经济循环与开放发展史,而且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开放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在条件。二是宏观战略分析与微观政策相结合。本书不仅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中国开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而且从创新、内部大市场建设、中美关系以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角度对中国开放发展的路径及政策选择进行了详细分析。三是国情分析和借鉴分析相结合。本书不仅就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创
“健康保险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上海健康医学院合作编写的系列性研究报告,致力于对中国健康保险发展面临的长期性、根本性、前沿性问题进行研究,汇集政产学研力量,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视野与国内实际相结合之路,为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储备,为健康产业链中的相关机构提供经营参考。 《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2023)》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回顾了2022年中国保险业健康险总体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2023年健康险供给侧结构调整,探讨转型特征及其背后原因。第二部分为市场篇,探讨健康险
国家的维系,有赖于资源的汲取。资源汲取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传统中国国土广袤辽阔,地域差异千姿百态,在当时落后的交通、简陋的技术手段与信息能力的制约下,统治者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汲取资源呢?本书从重要性、稀缺性、交易费用、社会效果、国家的议价能力与多主体性等若干影响国家资源汲取模式的变量入手,结合开矿成本随时间递增的特点,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讨论清王朝的矿产资源汲取情形,在揭示清代矿政之模式及其内在缺陷的同时,论述了彼时国家治理的若干重要原则与面向。以上述经验事实为基础,本书进一
本报告是国民经济研究所最新的全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是历年系列报告的延续。从今年起,将本系列报告的原标题《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改为《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把“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更名为“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这一更改是为了更符合多数人的用语习惯,但报告的主旨和指数的基本构成保持不变。本报告旨在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营商环境总体状况和各方面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和比较,并对各地营商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本书以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的粮食机构与粮食政策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粮食部及其制定、推行的粮政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综合考察粮食部成立发展、人员变迁、粮政实施、绩效考核、互动博弈、客观作用和影响等。本书指出,全面抗战时期创设的粮食部及其实行的粮政制度与绩效管理,对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适应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下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然而战后颁行的粮政则转变成支持内战的工具,粮政失当、承诺失信、制度失灵、用人失察,导致军事失势、社会失序、政治失衡、政权失位。
本书恰当运用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突破风险社会放大的SARF分析框架,跳出“损失的不确定性”的概念局限,重点凸显风险的资本逻辑视角,强调跨国资本流动引致的现代社会的两歧性及其资本根源,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的界定在本书的研究中承担基础和核心功能。秉承马克思主义研究风险的资本逻辑,从平均利润率下降导致的资本积累方式转变入手,联系全球价值链的金融化和空间拓展对发展中国家的风险扩散和放大,剖析了资本逻辑视阈下全球价值链风险放大的本质根源和具体根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的当代意蕴。重点考察数据资
本年度“旅游绿皮书”以“旅游业的转型与创新”为主题,通过两篇总报告以及“前沿探索”“文旅融合”“科技赋能”“三大市场"“港澳台旅游”等篇章对2023年中国旅游发展进行了全面透视 2023年,全球旅游市场恢复相对稳健,迎来市场重塑的关键契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旅游业复苏潜力显著释放。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加深入并实现多业态赋能,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和提质升级,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大力推动品质升级、激活有效需求、扩大对外开放、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是体现中国智慧、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伟大实践,也是推动中国管理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一大批海外项目的成功实施凝聚了中国企业外派管理者的智慧、担当和企业家精神。清华大学的沈晔、王孙禺、张羽老师长期跟踪研究外派人员状况,不仅为中国企业正名,为外派管理者发声,为外派人才培养发展建言献策,更是为中国管理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方法,创造新的可能性。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白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