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巴蜀文学和文艺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为例》三篇为第一部分,带有总论和探源性质,对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审美意识原型进行分析;关于司马相如、陈子昂、杜甫、苏洵、苏轼、苏辙、文同、唐庚等人的文艺思想的个案分析为第二部分,重点讨论这些作家的文艺思想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附录收作者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关于巴蜀文艺的毕业论文题目和摘要。该书
本书聚焦诗学史视野下的南宋书院,将南宋书院学者这一身处特殊场域的文人群体纳入考察视野,在系统梳理、考辨其诗歌创作和批评实践的基础上,探寻其诗歌创作观念对于整个南宋文学发展、文学理论批评产生的深刻影响。全书以探讨南宋书院诗歌创作实践中的创作指向问题为切入点,在梳理南宋书院的教学及课余活动,描述书院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之余的诗歌创作和批评活动的基础上,以创作理念研究、文本评鉴研究、文体观念研究、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偏移等方面的考察论析为核心内容,强调和突显书院学者这一文人群体的诗歌创作和批评
本书重点关注学术界持续展开的经典重读研究,对多部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予以再解读,视野涉及鲁迅、郁达夫、钱锺书、赵树理、苏青、叶兆言等作家。从结构来看,本书所探讨的话语范畴及其效应、叙事内容及其方式等,以现代为主。论著在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基础上,对一些既有的研究定论提出质疑,对一些经典作品做出全新的解读,展示了近年来学术界在以经典重读、文本细读为代表的20世纪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的实绩,其相关结论可供学界参考或者讨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幻小说超越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从对技术模仿的描写进入人类学和宇宙哲学领域,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在这一创作的嬗变过程中,以模糊的边界、包容的中心为特征的暖昧美学逐渐发展形成。本书以美国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为例,通过全面考察勒奎恩作品过去与未来梦境与现实人与技术人与自然东西方文化这五对二元关系,从时空、精神、身体、生态、文化五个维度提炼井阐释暖昧美学的观念,由此提出了捕捉流变的现代性的美学方案。
本书以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着力建构的新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清末知识精英的相关言论、报刊舆论的多重反馈以及展现新女性形象的相关小说文本,通过梳理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得以生成的外部原因与内在动力,力图展现知识精英,往往是男性知识精英在新女性形象建构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同时,广大女性群体在国族与性别的多重交织下如何应对、突围、成长的复杂面相。通过梳理、整合、阐释清末文学书写内外新女性的建构、想象与践行,有助于我们对百余年前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形成更为连贯、深刻、全面的认知。
冷战背景下,查戈斯群岛主岛迪戈加西亚岛成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实施遏制战略的关键岛屿。美国的战略需求与英国在印度洋利益高度重合,英美于是联合谋划将查戈斯群岛一步步纳入其有效统治范围,首先将查戈斯群岛与毛里求斯分离开来作为同意毛里求斯独立的政治条件,其次成立英属印度洋领地并驱逐查戈斯人,为美军修建军事基地作准备。本书为毛里求斯前外交部长南多·博达(Nando Bodha)所著,他以查戈斯人的经历为第一视角,记录了这一群体在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下的悲惨遭遇及不屈的政治抗争过程。
本书聚焦美国文艺复兴时期非理性小说叙事对美国文化认同的建构。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文化领域推崇“科学理性”的中心,强调生命的秩序感。19世纪伊始,经历了独立战争的美国面临建构认同的艰巨任务。在吸收欧洲文明精华的同时,只有通过对科学理性的“背叛”,即非理性视角才能建构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本书从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认同的非理性叙事源头、建构路径和建构结果三个层面,就“黑色内涵”与超验思想、美洲哥特传奇、唯灵叙事、科幻叙事、荒诞叙事五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第一章,“‘黑色内涵’与超验思想:非理
本书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创作的百余篇文章,共分五个部分。情感世界:作者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和怀念;乡村记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岁月留痕:作者对岁月的长河里溅起浪花的轻轻亲吻;生活感悟:作者在生活中的所思及感想;时代足音:国家改革开放后,国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逐步过上了美满的生活。这部作品,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作者多年辛勤耕耘着这片沃土,终于开花结果,为读者留下了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文字!
《穿旗袍的姨妈》之后,《收获》文学杂志主编程永新续写蛮荒而压抑、激情与逃离的青春故事。“三十年后,我坐在欧洲著名的鸽子广场——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一侧的露天咖啡馆喝摩卡,那是一个雨霁初晴的夏天傍晚,一大片一大片的鸽子在广场上寻寻觅觅……不知什么原因,鸽群像受了惊吓或听到了某个指令,倏地集体腾空起舞,飞向暗蓝色的天空。那真是壮观无比的一幕,整个天空被鸽群遮蔽了。就在那时候,我的耳边竟然响起了丰收牌拖拉机的嘭嘭声,天上的鸽群变得模糊……于是,我看到了漫天飞舞五彩缤纷的泡泡,看到了一路小跑过来头发飞扬的柚
《散文的变身》是复旦创意写作圆桌会议“散文知识的革新”讨论为基础的文论作品。作者集结了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青年学人,就现代散文写作与教学的前沿话题充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