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入深度、重度发展阶段,养老需求的社会性与紧迫性使得养老问题逐渐成为政府责任保障范畴内的核心命题。本书稿从实然角度切入,对政府在养老责任中实际发生的行为进行规律性探知和总结,以需求溢出理论为基础,构建政府养老责任的维度模型,将政府的养老责任实质上可以具象为政府在三个维度上对养老公共事务的解决效果,即政府负责哪些养老需求问题的解决(即政府管得多广多宽,属于治理广度维度);政府解决到什么程度(即政府管的多深,属于治理深度维度);政府如何解决这些养老需求问题(即政府依靠什么来管,属于治理
作为应对复杂性和棘手公共问题有效手段的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使用。然而,在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实践中,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绩效不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书在梳理政府绩效损失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政府跨部门协同绩效损失,并在参照理论的指引下建构了政府跨部门协同绩效损失产生过程,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政府跨部门协同绩效损失发生机理,拓展行为公共管理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替代科层制绩效生产模式的政府协同绩效生产模式的内容和对策。
全面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本书致力于有机结合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入揭示中国社会治理演进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进而厘清社会治理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尝试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对策。其中,前五章侧重阐发基础理论问题,包括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内容主题、目标任务、本质要求、历史脉络、道路选择、工作路径等;后四章则选取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四个重大问题,即信访、群体性事件、社区建设和大数据治理进行专题研究。让历史照进现实、为政策厚植理论
本书针对转型期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向、社会政策执行中呈现的新变化,回顾我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发展历程,解析我国社会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 基于央地关系与分权视角,本书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执行的模式进行系统阐释,并结合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的执行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说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执行转换纠偏,并不断靠近政策目标;社会政策执行转换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政策创新、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方式。
《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3)》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精神及其要求,持续完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体系”,以解决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作为实践导向,指标化、数据化、动态化地呈现了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面貌。 本项目由著名法学家马怀德教授领衔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专家团队倾力打造。迄今已经陆续发布了《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3)》《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4)》《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5)》《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6)》《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
广泛、深入地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本书以河南、安徽、江浙等地大中小型城市的实地调研为依据,系统考察和总结这些地方居家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分析和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此外,本书还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出发,针对在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中如何体现老龄价值、扩大为老社会支持、破解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难题、建立和完善居家社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等热点问题,从学术上进行初步探讨。
本书从制度层面,讨论了南宋馆阁的历史沿革及馆职设置,馆职选任和作为初级馆职的正字、校书郎召试除职状况,呈现了南宋馆阁图书之府的重建过程与策略功效;以详实的数据论证南宋馆阁的育才功能,揭示了南宋馆阁文人与国家科举之诸种关系。比较论述了两宋馆阁制度的继承与差异;从文学层面,重点考察了南宋馆阁策论的要求和对策实状,以及对南宋社会风气的影响。本书的研究,揭示了即便在半壁河山、军事压力激增、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南宋馆阁选拔仍任用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南宋政治、文化、文学的贡献依然不容小觑。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古人生活细节大百科。本书共有19个主题,92个古人的生活细节,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娱乐、工作、教育、社交等方面。让孩子通过古人日常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各个方面,见微知著,认知历史,掌握历史知识。本书用孩子读得懂的文字、富有趣味的插图,介绍古人的日常生活,满足孩子对古人的好奇心。通过这本书,孩子能明白:古代的学校是谁建的?古人如何踢足球?古人如何应对疫情?古代也有银行吗?古代也有报纸吗?……
作者引出“军阀主义”的概念,并沿用C.M.威尔伯关于“军阀主义”是“一种有组织的政治体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权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决定因素”的定义。这样,军阀政治统治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系统,就成为作者主要关注的对象了。换言之,对个别具体的军阀的政治行为进行描述,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本书的研究要旨,而是通过“角色”的分类,然后加以系统分析的方式,从而凸显历史描述与政治分析的最佳结合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本书的研究路径是“避免对角色作出评价”,而重点在于对体制进行分析。
本书从北京史的角度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从先秦至清末,作者以全面、独特的角度解读了北京士大夫阶层的发展轨迹和变化特征,并择取清末七位比较典型的人士进行了重点剖析,讲述了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人生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