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讲述: 丰子恺是一位散文家、漫画家、音乐家、翻译家、教育家, 一生涉及艺术领域广泛, 并兼有艺术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身份。他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 并在美育实践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将创造美、传播美、培植美融于一身, 当之无愧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美育家。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36篇精选美学散文, 28幅丰子恺经典漫画, 20幅高清世界名画。
本书是丰子恺“美育”大成之作。22篇深富洞见的美学文章,10幅丰子恺经典漫画,13幅世界名画,24幅高清建筑图。文艺大师丰子恺以独一无二的轻松视角、信手拈来的典故传说、琳琅满目的名家名作,为我们带来思想与视觉的双重盛宴,带我们了解绘画、建筑与音乐,结识艺术巨人,探寻美在人类社会中的流变。读丰子恺,做一个有能力发现美、使用美的生活家。懂审美,会生活。丰子恺女儿丰一吟亲自授权,外孙杨子耘监制。套书馈赠四幅丰子恺经典原作挂画,超值珍藏,可装裱。
本书是以解析、阐释文学现象及文学作品为对象的专著,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面性与丰富性。内容涉及当下国内部分重要的作家、诗人及其作品。采取文化批评的方法,从文化与文学审美关联的视角关注新世纪文学的新变化。作者采取不偏不倚、积极鼓励的态度,正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批评心态,在文本细部和宏观视阈穿行,具有特别清晰的选择点和明确的方向性。全书个性鲜明,视野开阔,诗性与学理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平静的学术美丽。
《微型小说的叙述艺术》从当代较有影响的微型小说经典文本出发,结合中国古典文学“言”与“意”、“象”与“境”等传统文艺理论思维,同时汲取西方近年来结构主义、文本细读、叙事诗学等研究方法,对包括微型小说的叙事场域、情感张力、精神意蕴、隐性叙述、形象特质、诗化余韵、叙述美学、叙述哲学等前人较少涉足的理论层面,进行了系统化的观察与梳理,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做出不同于前人的探求与阐述。本书试图从叙述学的学科理论体系,通过对微型小说的艺术特色的文本分析与逻辑建构,初步建立适
本书稿入选了2023年重庆市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是一部适合9-14岁孩子阅读的小长篇奇幻小说。书稿以乡村儿童为视角,结合西南乡村与自然风貌展开。对乡村孩子与农民的心理特征、生活有许多探讨与展现。整个故事以“爱的回归”为主题,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对爱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多次讨论。故事里,意外失聪的娅娅喝了梅伯伯家的水后变成了一只咕咕兔,她在一片慌乱中匆忙逃走,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百花镇。在艰难的回家路上,她得到了金吉、胡羊大叔、野火与雨娃的帮助,也获得了他们忠诚的友谊,还理解了父母内敛而牢固
宋神宗朝熙宁元丰年间,西京洛阳聚集了一批因反对新法而闲退于此的耆宿大臣,其领袖人物为司马光、文彦博、富弼。他们与此前早已移居于此且抱有相同政治观念的处士邵雍,以及当地耆老和后辈才俊,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文人群体,自称“洛社”,经常借着效慕唐白居易洛阳九老会的名义进行聚会酬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以文彦博发起的耆英会和司马光发起的真率会最为盛大。宋神宗朝洛阳诗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该诗坛中坚力量的司马光和邵雍,也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辉耀于文学与文化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西游记》内涵,并且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读本。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认为《西游记》的主题乃是“修心”,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过程,也就是修行、修心,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的过程。书名所谓“问道”,并非指宗教意义上的道,而是生活之道、人生之道、成长之道。围绕着“修心”这一主题,本书对《西游记》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以五十个提问为引领展开阐述,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在轻松愉快中感悟人生和成长的道理。本书观点独特,解读新颖,用语流行化,文字易读易懂,内容积极向上。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不仅有精巧的语言艺术、华美的叙事文本,更有伦理的审美表达、历史的叙事症候、思想的哲理探索。有别于17、18世纪的启蒙和19世纪的全面辉煌,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谱系,呈现出演变的多样性、复杂性:(1)在思想谱系层面,20世纪俄罗斯文学先后经历多重话语,在美学思想和文学体制方面发生重大演变。(2)在小说谱系层面,20世纪俄罗斯小说致力于维护人道主义与审美诗意,密切关注个体意识与社会现实,形成多种文学潮流并存的多元图谱。(3)在诗歌谱系层面,20世纪俄罗斯诗歌以“人的发现”
本书分小说部分、散文部分、诗歌部分、戏剧部分四大版块,精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近百篇,除呈现经典版本作品原文(篇幅小的全文收录,长篇节选关键章节)外,附以颇具启发性的阅读提示,给出拓展性阅读书(篇)目、参考书(篇)目,使阅读者通过对名著、经典的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具体触摸、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有兴趣的还可以按图索骥,进一步打开学术视野,深入思考和研究。
这是一部探访红楼遗迹的散文集。本书作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红迷,有感于《红楼梦》、曹雪芹家族与南京、苏州、扬州三座城市的特殊关系,首次提出了红楼三城的概念,并进而对三城的红楼遗迹进行了探访,结合《红楼梦》文本、曹雪芹家世,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从一位写作者的角度揣摩、感悟,颇有心得,发而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