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是法律的载体,也是法律权利之所在;再好的法律也不能徒行,从纸质的法律到法律的实施是由法律人去完成的;法律语言是法律人办案的工具,是法治思维的体现;法律人的法治思维以法律为依据,从法律文本开始到实施法律的全过程,法律人的思维又都流向法律文本。可以说,法律、语言、法律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本书为集刊,计划每年出版一本,收录论文十余篇,从法律、语言、法律人融合的角度对中国的法律实践进行法律语言的研究。
本书以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方法,从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的概念、性质、类型入手,并结合各国司法实践对其效力的认定,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就我国在该问题上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的基本问题;第二,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的理论源起;第三,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的准据法;第四,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之正当性困境;第五,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之正当性证成;第六,我国的不对称争议解决协议问题。 本书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对“不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是蜚声海外的人才基地、咨政成效卓著的高端智库和前言思想荟萃的学术重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所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001年即被教育部评审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主办的《环境法评论》常设热点专题、理论前沿、实务进展、国际动态、硕博论文集萃、新人新作、会议综述、案例评析、书评等栏目,每期具体栏目设置视当期稿源而定。《环境法评论》第八辑主要聚焦环境司法实务与理论研究、“双碳”目标与气候变化应对等主题。
数字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中正在崛起的重要新业态。本书结合互联网和科技发展对贸易规则的挑战,立足世贸规则,追踪不断增多的自由贸易协定,从国际经贸规则的视角对数字贸易的法律规制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基本勾勒出未来数字贸易规制的理论框架。研究内容涵盖数字贸易规制的基础问题和国际经贸规则架构、数字贸易的归类、数字贸易中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制、数字贸易的自由化、数字贸易规制的例外等,并结合分析就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了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电力用户的数量持续增长,对供电企业提供电力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突出数字化转型,全面改善电力营商环境,服务脱贫攻坚,开辟新型电力业务,推进用电领域科技创新,实现了供电服务转型升级,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但各类电力用户尤其是广大工商业用户对电力业务流程缺乏完整认知,面临不熟悉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合同条款等情况,亟需正确的指导。本书结合供电营销领域的典型司法案例,以专业的角度对停电、触电、电费、计量等常见纠纷作
本书深入剖析了我国竞争法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强调其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关键作用。以公平竞争政策和法律的时代价值为逻辑起点,从历史演进、实施现状和未来完善等多个维度,系统解读了竞争法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完善竞争法治体系的具体路径,力图搭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法治框架,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本书以残障人实现司法正义为载体来研究人权的人性能力与正义理论。阐释了残障人实现司法正义的人权内涵和社会价值;运用法律社会学方法分析了残障人平等获得司法保护面临的独特挑战。本研究指出,现有国际人权标准和国内法律规范要求国家积极履行义务,确保残障人平等获得司法保护,已有一些成效,但还不足够。本书由此借鉴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研究,力图在人权哲学层面论证残障人主张司法正义的基础,提升公众对人性能力的丰富多样、动态变化以及固有脆弱的认识,并批判能力主义的正义理论和形式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人权观。本书进而建构
本专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论,第二部分为规控论。 第一部分基础论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对犯罪预防基本理论进行论述,探讨了文章核心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的概念以及该理论与洗钱犯罪防控相结合的意义,二是对洗钱和反洗钱作出一个详尽的概述,探讨洗钱与反洗钱的定义。三是对洗钱犯罪概述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对洗钱犯罪的界定、洗钱犯罪的构成、洗钱犯罪的特征、洗钱犯罪产生的原因四个方面。第二部分规控论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初级犯罪预防理论其核心就是事前预防。其次,是对二级犯罪预防理论的探讨。最后,是对
因果关系链:本书为作者承担的天津社会科学院院级重点课题“犯罪学研究的新视角:因果关系链”(课题项目编号:14YZD—08)结项成果。全书对犯罪学中的犯罪原因学说进行梳理,对犯罪学基础理论进行完善和拓展,对原有的犯罪学通行理论做出新的解释,提出了因果关系链的理论模式,对中国犯罪趋势变化形成新的解释模型并据此作出预测,对犯罪学基础理论提供一定的新观点。全书逻辑严谨,富有理论性,对现实中的犯罪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原因的理论解释。
本书分析了轻罪案件程序体系化理论基础,梳理了普通程序与速决程序关系,论证了轻罪案件适用速决程序的动因和限度。基于当前我国轻罪案件适用程序已形成多元发展态势,本书对于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刑事和解程序、附条件不起诉程序进行了类型化具体分析,结合认罪认罚制度适用分析了轻罪案件适用程序的体系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轻罪案件书面审理方式。总体上,轻罪程序治理任重道远,既应重视案件类型多元发展适用程序,同时,也应注意程序之间的案件类型的交叉、重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