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分布式网络化系统的高效协同控制问题,基于事件触发技术给出分布式预测控制器的设计和子系统协同方法,针对不同的控制需求对控制方法进行改进,实现系统控制性能、计算资源、通信资源的折中。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事件混合触发的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方法,并对其可行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本书所提的事件触发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具有独到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可应用于生产制造、智能电网、城市交通等领域,有助于实现大规模网络化系统的高效协同控制,为网络化系统智能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书
本书主要利用里德堡原子半径大、辐射寿命长、跃迁偶极矩大和极化率大等特性,通过里德堡电磁诱导透明实现可溯源到国际标准单位制的微波传感器的构建。首先,通过微波-光学的激发方法实现里德堡原子P 3/2 和F 7/2系列量子亏损的测量;其次,利用多载波调制技术精确测量里德堡相干光谱的Autler-Townes 分裂,并通过光学谐振腔与里德堡原子的强耦合效应进一步提高里德堡态相干光谱的信噪比;最后,通过构建多种能级结构的里德堡原子系统,利用多微波辅助的量子相干效应,实现弱场条件下里德堡原子相干光谱分辨率的
气化是大规模清洁利用低阶煤的高效技术,氧化和水蒸气气化是气化过程最重要的两个反应,多数研究者将它们分别独立研究,但实际气化过程要复杂很多,二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本书基于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H2O/O2/CO2复合气氛下协同作用的宏观特征、作用方向、作用机理、发生规律、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气化剂浓度、反应器类型、挥发分半焦作用),以及协同作用对气化动力学、反应器建模和操作条件优化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利用该研究成果进行的中间试验和工业试验。本书可作为煤化工领域从事反应器开发、工艺优化、
水利工程泄洪消能对河流及其周边环境生态造成诸多影响,是水利工程建设运行调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本书对泄洪消能环境影响的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评价方法与技术等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行系统阐述和介绍。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泄洪消能过程系统仿真与直觉偏好模糊数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泄洪消能环境影响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评价模型、评价理论等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与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使丰富多彩的生物质资源实现功能化应用是当今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本书集中反映作者及课题组成员多年来在菌丝基纳米功能材料制备及应用方面研究的数据和成果,主要涉及菌丝的生物及物理化学特性,菌丝基纳米功能材料生长组装策略、形貌结构,以及其在吸附、催化、能量转换与存储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本书为“低维材料与器件丛书”之一。本书基于作者在石墨烯领域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围绕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这一主线,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石墨烯的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方法与机制、控制生长、结构特征、独特性质以及典型器件应用,并在深入剖析现有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展望了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全书共7章,涵盖了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前沿。
成像雷达作为军民两用高技术,在诸多领域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极化作为电磁波的重要信息维度,在雷达探测中承载了目标丰富的物理属性信息。具备极化测量能力的极化雷达成像系统已经成为雷达探测领域的主流传感器。 目标电磁散射响应与视角、姿态等密切相关,即目标具有散射多样性。目标的散射多样性效应通常给雷达目标的探测识别带来诸多挑战。不同于消除目标散射多样性的研究思路,作者从目标散射多样性利用的角度,提出极化旋转域解译概念,其核心思想是将极化雷达获取的初始极化信息拓展至绕雷达视线的极化旋转域,并发
本书全面且详细地阐述了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全书共7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基于传递函数的时域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控制系统的校正、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和校正相关知识。
本书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研究。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典型护岸工程的水毁机理;研发了不同尺度的床面冲淤与崩岸过程耦合的动力学模拟方法;创新构建了基于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的河道崩岸预警技术;总结提出了河道崩岸治理中的局部河势调控技术与大型窝崩抢险治理技术。
本书针对锂离子电池系统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场景,系统论述了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系统各项指标特性、应用边界条件、电池性能衰退表现与机制、电池单体到模组的控制技术、寿命评估与状态预警技术、创新消防处置技术等,以及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系统的成组管理和检测评价等关键技术。本书研讨了以上技术的理论原理、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我国锂离子电池规模储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