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萤光》是上海市特级教师吴春荣先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子。全书共分八大章,既有对老一辈学者、作家的回忆与记录,如生物学家、院士、国家发明奖获得者嵇汝运,著名文艺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徐中玉,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贺宜,著名作家、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得主竹林,当代作家叶辛、著名编辑家谢泉铭,与匡互生共同创办立达学院(南有黄埔,北有立达之称誉)的教育家陶载良等的感人事迹;又有对老一辈学者、作家的描摹状写,文中记述了作者与他们交往中的细节,还配有影印书札。既有对已逝家乡(如诗似画、婉约缠绵的江南
在《奥匈帝国命运三部曲》的第三卷也是最终卷中,继续上演着两位特兰西瓦尼亚贵族表兄弟那截然不同的命运。巴林特对阿德里安娜那甜蜜又痛苦的爱情,永远也无法再有结果;而他犯了致命错误的表弟拉斯洛·耶若菲,最终死于贫困潦倒和自我放弃。作者班菲伯爵的笔触沉重之中带着一丝诙谐幽默,苦乐参半地怀念着那个因匈牙利政客们的愚蠢而失去的家园。而在国际局势上,黑山境内事态发展迅速严峻,德国与奥匈帝国显然已被英法俄围困,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被刺,所有这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匈牙利青年奔赴战场走向死亡,而他们曾经伟大
书稿为张佳玮最新散文作品。张佳玮擅长写“吃”,出版过多本以“吃”为主题的随笔集,《尝一口人间烟火》《孤独的人都要吃饱》《无非求碗热汤喝》,很受欢迎。书稿讲述生活经历中的种种“吃”,以及在上海、重庆、安徽、云南等地的关于“吃”的回忆。张佳玮擅长在细碎、庸常的生活细节中,发现人间的温情和趣味,“吃”的背后,是作者对情感、友谊、岁月的理解。 书稿40余篇,15万字。 样稿见附件。
该选题为2024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宣传部扶持十部作品之一。《望山小语》由作者新近创作的90首(组)风格各异的现代汉语诗歌组成。所录诗歌总体上书写民族传统文化、群众生产生活、人文地理等方面的闪光点和独特细节,或写景状物,或抒发情感,或针砭时弊,从不同视角表达个体审美和感受,传递了作者对故土的眷念之情,以及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自觉发出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忧患意识。立意新颖,语言精炼而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作诗与造句》为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唐诗鉴赏辞典主撰稿人周啸天先生谈论诗词创作之作。“诗始于喜悦,止于智慧。”周啸天在书中广采中西方文艺理论,兼谈古诗与当代新诗,以诗心和佛心来联结诗歌的审美,视域宽广,对各篇诗作品评精当独到,其间既有理论,如谈论诗词创作的题材、意象、比兴、联想、结构、章法、角度、风调等,又有作者本身及其他诗人的亲身创作体验和经验,还不乏审美熏陶和教育。因而读来颇感诗词创作有法可循,有径可走,极具意义。
本书是周啸天教授应出版社之约,专门写作的一本讲授诗词创作的读本。周教授在本书中借用传统文论话语,将诗词写作分为十谈,依次为时序、明诗、声律、骈偶、诗体、语言、词体、曲体、镕裁、知音,为理解方便,各篇另起了一个新鲜的题目,如:诗的本质、不学诗无以言、敬畏新诗、文言的魅力、诗词创作的态度、四声八病与永明体、平仄黏对与律诗、近体平仄格式推导、随心所欲不逾矩、平水韵与诗韵新编等,引领诗歌初学者入门。各篇均可独立成章,读者各取所需,择会心之处读之即可。本书为我社2019年出版作品更名修订再版。<
本书是周啸天教授所著的晚唐时期诗歌的赏析读本。在当下,越来越有一种共识,即诗词美的奥秘不可穷尽,古典的诗词美也需要当代读者以现代意识与现代眼光去审视,从而使传统焕发出新的光彩。周啸天教授在吸收中国古典诗学精华的同时,如能恰当地以新学科、新方法对古典诗词作进一步研究。本书从李商隐的“沉博绝丽”、温庭筠的“才思艳丽”到杜牧的“轻倩秀艳”,用丽语写悲哀,以心象融铸物象,看晚唐诗人如何吟咏衰老孤独、乡愁羁恨。本书为我社2018年出版作品更名修订再版。
《风起云扬》是作家孙跃先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这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为宏大叙事背景,以文学的形式反映了徐州党组织带领徐州人民与反动军阀、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迎来徐州解放的故事,塑造了孙鲁、郭一民、户秉刚、颜石峰等一批优秀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勇于对敌斗争、不怕流血牺牲、对党无限忠诚、不负人民期望的光辉形象。
本书作者以细腻而质朴的笔触,缓缓展开了一幅村野画卷。“离开村庄时,我听见山与河流用他宽大的嘴,不停地叫喊着。它想把那些走远了的人喊回来,人们真的会回来吗?我仿佛看见那条我熟悉的狗蹲在高处,头朝着月亮汪汪地叫。它在叫什么呢?它的声音悠长而干净。满天繁星,它们都是村庄的眼睛。"在树木枯荣、岁月更迭中,作者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变化,联想到先辈的命运起伏,领悟到生命的轮回之美。
《少年漂泊者》是20世纪左翼文学代表作,真实展现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人民觉醒与反抗的伟大历程。书中的这个少年漂泊者,出生安徽农村,受到地主的迫害,父母惨死,沦为乞丐,一路飘零,辗转各地,看尽世态炎凉。最终他与现实抗争,寻求生命之意义,在黄埔军校招生时毅然奔赴广州,战死沙场,实现了人生之觉醒,感召世人奋进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