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散文集作品,主要分为了三个章辑:域外、故乡、感怀。域外篇收录了《父母在远游》《桃源一梦越千年》等,主要记录了作者曾经在新疆、广州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故乡篇收录了《邂后太阳雨》《家中有片蓝蓝的天》《清明寻根去》等,主要记录了在家乡土地上的一些感动;感怀篇收录了《殷切的希望》《我种的桂花树》主要记录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一些思考。
《马尔特手记》,全名《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德语大诗人里尔克唯一的长篇小说,动笔于1904年,最早出版于1910年。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日记中的我马尔特出生于丹麦,他于二十八岁那年的秋日独自抵达巴黎,落脚于拉丁区图利耶路上的一家小旅馆,穷困潦倒地度过了那年的秋天和冬天,迎来次年的春天。逗留巴黎的这段时间里,他在四壁萧然的旅馆房间里写下一篇篇手记,记录了内心发生的深刻改变和脱胎换骨的成长。小说由这样的71个片段构成,还包括几条里尔克虚构出来的编者的注。这部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以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为背景,记叙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变迁。改革开放以来,草原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工作,积极投入到生产的队伍中。最终,他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环境都有了巨大的改善,他们的心灵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刻画了新时代草原人民生动的形象,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性格、面对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收获丰收后的善良情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挚表达,都通过一则一则故事展现得分毫毕露。
本书是王力先生的散文集(无删减完整版)。主要收录他于抗战时期在昆明所写的小品文,被他自己笑称为“雕虫”之作;还有部分他在解放后所写的知识性散文以及回忆友人的散文,可谓“龙虫并雕”。这些散文多以小见大,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展现社会人生的各面向,有对社会时弊的鞭挞,有对世态人情的描摹,也有自己人生体验的诉说。有平实自然之言,也多讽喻幽默之语,原本平凡细碎的日常生活,被王力先生的妙笔勾画得趣意盎然、韵味悠长。王力先生学识渊博,国文功底深厚,其散文知识性较强。他常常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发其感叹,
赵树理是深刻反映二十世纪中国农村变迁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不但真实地反映出农民的生活状态,而且凝结着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的想象。赵树理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表征。本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赵树理文学的叙事话语及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想象。首先,从叙事学方面研究赵树理文学,主要从叙事声音、叙事模式和叙事空间方面论述赵树理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衍变关系。其次,研究赵树理文学的社会想象,主要从乡村共同体、身份认同、母题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赵树理文学的社会主义想象对于当下中国的乡
中年律师杰玛勒·曼苏尔与年轻貌美的女博士海迪彻在埃及偶然相遇,身份、地位、年龄、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前往意大利开启了一段浪漫的旅程。从埃及到意大利,两颗经受煎熬与期许而惺惺相惜的心,做着在一起的美梦。但在外人看来,所有的一切多少有些不合情理。这究竟是纯真的爱恋,还是一场感情游戏?一切只能交予世人评说。
本书以富有潇洒、高傲冷漠的达西和贝内特家机灵睿智、任性直率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因为“傲慢”和“偏见”在爱情中的激烈冲突为核心,以伊丽莎白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恋故事为辅,风趣幽默地展现了当时英国贵族女子的婚恋状况,反映了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奥兰多》讲述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浪漫骑士”的故事,传主不懈地追寻美与真理,渴望爱与表达。从这个层面上看,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具有可贵的骑士精神。同时,这本书也是对英国文坛和女性作家崛起的记录。这本大家小书其实并不小,包罗万象,又异彩纷呈,书中巧妙机智之处不胜枚举。奥兰多在四百年的时间跨度里穿梭,开篇时他是个十六岁的翩翩少年,而小说结尾时,又成为三十六岁的女诗人。作家借这位俗世奇人的传记,勾勒出一幅英国几个世纪以来的风情画卷。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民生关注——“三难”问题;上学为何这样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冷思考;看病为何这样难:对中国医疗卫生的冷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