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部分,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范式的引领下,认识数字社会治理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路向,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书从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战略意义出发,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进而建构符合实际的社会治理范式,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全书分为七章,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范式,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和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厘清数字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通过梳理数字治理的理论形态,捋顺数字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本书集理论研究、群体特征、成果梳理、典型案例和方法技巧于一体。宏观层面,既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变迁和社会力量的发展,也有流浪乞讨人员的群体特征与需求,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角色与功能;中观层面,总结梳理全国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三种服务模式,及其各地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实践案例;围观层面,立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需求,结合各地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重点突出服务内容与供给、服务方法与技巧,同时,以一线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视角,表达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感悟与共鸣。
本书以艺术素养为基底,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为具体导向,对艺术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展开论述。介绍了艺术素养、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资源,包括思想理论资源、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兼容关系等,引导读者对艺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基本了解。详细介绍艺术素养对思想意识的影响和艺术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括艺术素养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艺术素养的人本意义等。深入浅出阐述提升艺术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维路径,从而为艺术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参考。
孩子是希望,是未来,要想让他们精神得以成长,灵魂得以发育,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有不断出彩的人生,需要我们家长树立学习意识,借鉴他人经验。
本书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了思想先导研究的理论源头、理论依据、理论价值,实现过程和规律,实现原则和方法等。中国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包含思想先导的丰富内容和智慧,思想先导的主要特点包括自觉性、目的性、预见性和导向性,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精神转化和思想先行等理论为研究思想先导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思想先导实现的过程,主要包括形成正确思想、指导实践活动和深化思想理论,必须遵循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与价值相统一、动机和效果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一致的规律,应该遵循先进性、创新性、目标
本书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升华理论,从阐释社会公德治理、社会公德大数据、运行机制的核心内涵入手,对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治理转向、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的个案分析及其理论建构、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建构中的问题防范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引领下,探究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怡理社会公共领域道德失范问题的运作机理,对于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性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主线,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的问题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其认识和体会的重点包括:解决超大规模的人口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和挑战需要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靠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离不开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是深
为了集中系统呈现国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推动开展对比研究,同时推进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策划,马研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具体协调沟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提供出版资助,组织国外专家学者撰写“国外人士看新时代”系列小丛书。本书是此系列第一本。贾尼尼以其欧洲左翼学者的视野,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中,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创新战略,提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和“人文经济学”观照的价值导向,以充分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样态与生动场景。全书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创新实践的方略与路径,涉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方略新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范式转变与动能转换、中国特色的城市群道路的价值引领与实践进路等内容;第二板块,文化现代化与区域治理,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核心战略与路径创新、文化
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文艺及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特殊机构,延安文化社团经历了抗战全面爆发前后的兴起、战略相持阶段的兴盛、战略反攻阶段及战后的转变三个时期。各文化社团以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目标,明确以大众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实现认同感为基础的政治共识,确立以文艺为载体的路径形态,彰显出以革命为主题的时代特色,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