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明代乐府诗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明代乐府诗学相关文献考察、明代乐府诗学的发生背景、明代乐府诗学的主要内容、明代乐府诗学的价值与影响等方面。除了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共分为十三章。其中前三章是对明代乐府诗学相关文献、发生背景及明人乐府观念的考察;第四章至第六章是考察明代乐府诗总集、拟古乐府创作及诗学名家与明代乐府诗学的关系;第七章是考察明人的乐府制度及诗歌体制研究;第八章是考察明人的乐府诗文献与诗歌本体研究;第九章是考察明人的乐府诗创作论;第十章至第十二章是考察明人的乐府诗批评
《明代赋史》是一部研究明代赋学发展演变的专著。依据政治变迁与文学思潮的变化,明赋的发展大致分为六个时期。洪武建文朝沿袭元朝“祖骚宗汉”的赋学观念,但开国之初的新气象也有反映,与元赋有所不同;永乐至成化朝,祥瑞赋与京都赋繁盛,艺术上取径范围宽广,“宗汉”的特点突出,赋颂传统回归;弘治至隆庆朝,复古思潮兴起并发展壮大,复古派提出“唐无赋”,反对唐律赋与宋文赋,在祖骚宗汉之外,对六朝骈赋有所包容,创作上却并不完全废弃律赋与文赋。反复古派于赋论无所建树,现存赋作在骚汉赋、六朝骈赋的基础上扩大了
本书讲述了一位女性在人生暮年自我觉醒的故事。斯莱恩夫人年轻的时候是斯莱恩勋爵身边一只得体的“花瓶”,在斯莱恩勋爵去世后,所有外界的人包括她的子女都认为斯莱恩夫人难以生活下去,并且开始密谋她的钱财。而事实恰恰相反,斯莱恩夫人毅然决然的搬去了三十年前就看好的老房子,并且拒绝了所有子女的照看,还将钱财都捐给了他人,斯莱恩夫人终于重获了自由的故事。
本书共十二讲,内容涉及:叙述文本、叙述者、视角与方位、转述语与“二我差”、广义叙述的基本分类、叙述分层与跨层等。
《宋代诗学通论》是一部极富思想性、学术性的经典论著,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文字严谨而富有才性;立足传统又能借镜西方;抉示出宋代诗学中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宋代诗学通论》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别于唐诗的诗学天地:这一诗学世界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强烈关注,渗透着宋型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宋代诗学通论》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教yu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奖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砺锋等先生好评。《宋代诗学通论》这部经典在今天的意义,正如作者在重版后记中所说:
如果能预知自己生命的长度,你将如何度过一生?
春寒料峭的三月某日,全世界的人从睡梦中醒来,毫无防备地发现门口出现一个木盒,上头刻着自己的名字,里面只有一条线和一句话:你的命运之线就在其中。没有人知道盒子的来历和意图,原以为是某种大型恶作剧,但随着成千上万张照片被传上网络,全球顿时陷入慌乱,各国政府急着着手调查。
几个月后,全世界的人终于意识到:盒子里的线,就代表自己生命的长度。
人生的关键在于拥有长度。无尽的冒险、漫长的岁月皆在眼前。野心勃勃的政客
《敬畏学问(增订本》是国际关系理论家、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的随笔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自2006年以来在生活、求学和讲学中的所思所想。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对作者父亲的印象和记忆,另一类是求学教学的经历。作者将在生活和教学中的经历和体会随手记下并集结成册,不无发人思考的闪光点。本书之所以取名敬畏学问,正是因为这些思考是于生活和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在学问和人生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绪和感想,体会到人生与求学的不易。本书于2014年由我社出版,本次增订,作者将近年来生活、工作中的部分感悟写作成文,
泰戈尔的思想和创作,是人类优秀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梳理、探讨泰戈尔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各个方面:泰戈尔影响中国文学的途径,影响的范围与程度,影响过程中冲突与融合的文化景观,影响的特征,中国作家对泰戈尔的个性化接受等。从文学的“影响—接受”关系入手,透视中国和印度两种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相遇、碰撞和融合的情景,由此审视中国文学和文化在转型时期,应该如何吸收受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丰富、充实自身,赋予古老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将“泰戈尔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摆在中、印文化两大体系的整
美国汉学界知名学者蔡宗齐教授,从繁富纷杂的文论资料出发,历经二十多年艰苦的深度归纳研究,建立起既面向汉语世界,又能让西方读者理解的中国文论体系。《中国历代文论评选》选录八百余条重要文论资料,详加注释与评述,以此展示这一体系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发展,勾勒出文学论、创作论、理解论、审美论四大文论结构的生动样貌。为便于阅读与教学,书中充分发挥文献编号与内容索引的功能。借助本书,读者可在熟悉丰富文论材料的同时,对古代文论的术语、脉络、结构获得整体且深刻的认知。
《中国历代文论评选》将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下简称《陆疏》)是三国吴人陆玑的一部诗经学研究著作,该书突破汉儒关注名物人文意义的传统,开辟以考据名物治《诗》新途。《陆疏》在诗经学、《诗经》名物学、博物学乃至本草学、农医学等领域均具有不可忽略的学术价值,但迄今对它的研究成果寥寥,对《陆疏》成书原因、《陆疏》与《毛诗义疏》《毛诗草虫经》的关系、《陆疏》今本与《毛诗正义》的关系、《陆疏》训释体例与理念以及训释特色与局限、《陆疏》的学术渊源、《陆疏》体现的饮食文化、《陆疏》对后世《诗经》名物学的具体影响等诸多问题,还缺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