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时空测量工具的研究,探讨秦汉时代的时空观念。为了确定时间与空间,古人发明了多种测量工具,包括规矩、准绳,以及圭表、浑仪、漏刻,等等。进入战国秦汉时期以后,这些仪器的设计和制作逐渐成熟,除了部分仪器仍然具有神秘功能之外,其他多数仪器已逐渐走向实用,在历法修订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有赖于时空测量工具的发展,人们思想中的理性因素逐渐加强,而其深远之影响,显然又不仅仅在时间和空间观念方面。
这本书收集了托马斯·内格尔近年来对一些基本话题的哲学思考:伦理学、道德心理学、科学与宗教、死亡、大屠杀和心灵的形而上学。书中讨论的哲学家包括彼得·辛格、阿尔文·普兰廷加、克里斯汀·科斯加德、托尼·朱特、伊丽莎白·安斯科姆、菲利帕·富特、艾里斯·默多克、T. M. 斯坎伦、罗纳德·德沃金、塞缪尔·舍夫勒、丹尼尔·卡尼曼、乔纳森·海特、约书亚·格林和丹尼尔·丹尼特。内格尔始终捍卫道德真理的现实主义解释,并抵制将伦理学纳入心理学和进化理论的简化尝试。他还捍卫道德内容的多元概念与功利主义相对立
洛采生前著有两部《形而上学》,在1841年的《形而上学》中,洛采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存有论”、“现象论”与“范畴论”构成的形而上学。1879年的《形而上学》则在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调整:由“本体论”、“宇宙论”与“心理学”三大部分构成。这三大部分从总体上看都是在为价值奠定形而上学基础,即本体论基础、宇宙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在价值本体论基础的设置上,洛采废除了自古希腊哲学以来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存在概念,认为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有效性的基础不是存在而是观念。在价值的宇宙论基础的设置上,洛采着力解决
年轻职场人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就,单靠努力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运用脑力。遇到大项目或复杂的流程,盲目苦干等于无效努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选择更清晰的思维方法——分解问题,把大问题原子化。这种方法适用于从OKR的细节、订单获取,到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增长等各个方面,关键在于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逐个击破。分解工作法为聪明人打造问题解决方案。在任务开始之前,它能帮助我们迅速判断优先级,排除无意义的选项,直击问题核心。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事事分解,不仅能让我们告别无目标感,还能
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这是人不同于其他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类学意义的人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指选择的自由,而选择本质上就是价值选择,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评价进行的选择。 价值论研究本质上属于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于我们以往的哲学理论主要建立在科学认知或知识论基础上来说,价值论研究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理解问题的另一个窗口,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思维空间,使我们的哲学理论更能体现、更能发挥其作为方法论智慧的功能。
本书以《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一书的节选开篇,其中麦克斯韦·贝内特和彼得·哈克对认知神经科学家的概念保证提出了质疑。丹尼尔·丹尼特和约翰·塞尔随后批评了他们的立场,而贝内特和哈克则做出了回应。他们慷慨激昂的交流涵盖了广泛的核心主题:意识的本质、心理属性的载体和位置、大脑映射和表征的可理解性、感受质的概念以及心灵、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丹尼尔·罗宾逊将所有这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解释了为什么这种辩论对于理解神经科学研究如此重要。几位作者对哲学方法、认知神经科学解释和人性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论证清
《哲学评鉴》的第一、二辑已于2022、2024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在学界收获了积极的评价。第三辑以“文本、认知与情感”为主题,收录原创论文5篇,综述2篇,书评3篇,以及评审与修订。原创论文涉及跨世界可知性、认知现象性、图像表现理论、老子道论和中国古典哲学解释方法论。两篇综述介绍了当代情绪哲学研究中的恰当性问题和顽固情绪的规范性问题。书评围绕黄远帆的新著《概念改造的伦理》展开,包含国内相关哲学领域两位学者的评论以及作者的回应。评审与修订选取了《图像、情感与轮廓:洛佩斯的图像表现
罗尔斯的《正义论》是西方政治哲学领域划时代的著作,《正义论》出版之前,统领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理论是效用注意(功利主义),而《正义论》的出版改变了这一格局,革新了政治哲学话语本身。在罗尔斯之后,许多政治哲学家,即使不同意罗尔斯的观点,其讨论也无法完全回避《正义论》的范畴。而本书则为这本艰深的重量级文本提供了一份入门概览。本书分为引言与背景、主题概览、文本阅读、反响与影响、参考文献与进阶阅读五个部分。在最重要的“文本阅读”部分,作者大致依据《正义论》原文次序与主题总结提炼并评述了罗尔斯的主要论点与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是当前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的一个学术热点,在我国相关文献尚为空白。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创造性阐发和运用,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特点。在思想史上,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也于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了卓越探索。本书择选包括霍克海默、波洛克、阿多诺、格罗斯曼、巴克豪斯等法兰克福学派两代思想家和学者的代表性文章,翻译集结成册,尝试填补该领域学术空白。
《真理的意义》是威廉·詹姆士于1909年出版的一部哲学论文集。它是《实用主义》的续篇,也是一部实用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中六篇文章是直接针对伯特兰·罗素和其他人对实用主义的批评而撰写的,以回应那些关于他是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者、怀疑主义者或不可知论者的指责。詹姆士在这部著作中申明了他在认识论上的实在论立场,为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进行澄清和辩护,同时也是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一个拓展。与此同时,詹姆士在这部著作中通过批评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先验传统,并借助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念,为他的彻底经验主义学说扫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