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由爱生恨? 恐怖主义和群体偏见有何共同之处?如何理解历史上的大屠杀与大规模战争?人类内心的“怪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我们如何激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今天的世界仍然充满暴力、冲突与危险,从个体到集体,从人际冲突到民族仇恨、国家战争,在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冲突与暴力背后,有一个共性的心理认知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中的矛盾与冲突。 一代心理学巨匠、世界著名精神病学家阿伦·贝克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洞见。贝克先生站在人类认知发生与发展的视角,探讨了愤怒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是一本人生励志类图书。在近现代文化史上,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但在个人事业正处于成熟阶段的中年,却选择遁入空门,最终以一代高僧的形象留在世人的记忆力。本书生动地讲述了李叔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总结其人生哲学,对其艺术成就、治学心得、为人处世、佛系修养等多有所刻画,呈现给读者一个智慧、从容的大师形象,让人从中思考人生的真义。在本书中,作者结合李叔同的人生经历、其与人交往的事件、其为人处世的故事,向读者讲述了宽广胸怀、积极追求理
作为20世纪最为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的著作以艰深晦涩闻名于世,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本身就是一项颇具难度的任务,而如何将存在论以及作为其延伸的诠释学同认知科学相结合,这无疑具有相当的难度。本书为认知哲学文库丛书中的一本,以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为背景,全面考察了作为认知科学哲学基础的笛卡尔哲学到海德格尔哲学的转向,将认知科学的相关问题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相结合,在对认知进行存在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条新的并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路径——存在论认知,同时探讨了将诠释学同认知研究予以结合的可能性,
本书为认知哲学文库丛书中的一本,从涌现论的角度研究认知或心智的生成机制。历史地看,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是古老心身问题在认知科学中的新形式,涌现论与哲学、生物学和复杂科学中认知现象相结合,形成了认知涌现论的工作假设、解释机制等论题,意识问题是认知科学中心身关系的集中反映。本书试图在认知科学框架内将涌现论运用于意识研究,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具身认知科学和语境论,提出一种综合的唯物主义的认知涌现论,为解决心身二元分离问题,统一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提供了新思路。本书适合科学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
本书以虚构的河马先生为主角,讲述了患上焦虑症的河马先生到医院看病的故事。通过河马先生的看病过程,读者可以详细地了解到患上焦虑症后身体有哪些不舒服的表现;焦虑症究竟是怎样的疾病;焦虑症是否能治愈;在和焦虑症对抗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自救的方式。本书聚焦心理问题,以动物看病的有趣讲述形式搭配生动的图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让读者能够在轻松的约定氛围中对焦虑症有一定了解,具有积极意义,有出版价值。
本书阐述了父母有效解决孩子情绪的科学方法,内容包括:影响情绪的因素、矫正孩子的不良情绪、解除学业上的负面情绪、克服人际中的情绪障碍、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等。精准分析日常生活中孩子常见情绪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引导父母走进孩子内心,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倾听孩子,尊重孩子,直击养育中“怎么办”的难题,一次性讲解透彻。
人生漫漫长路,行至当下,我们常常回首过往,探寻自己如何走到今日,又不禁遥望未来,思考下一个目标。我们开始明白,时间和选择都不是无限的,重启人生也似乎比想象中艰难。在当下这一时刻,我们该如何把握人生第二次行动的宝贵机会呢? 在本书中,莫琳·加夫尼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为基础,开创性地拓展了人生的关键阶段,探索了我们在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重要的是,她告诉我们如何转变自己的思维,重新掌控生活,活出真正的自我,带着快乐和目标感面对未来。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我们都可以找到更好
约翰·麦克斯韦尔认为,提问对于问题的解决、各类沟通、人的成长尤其是领导者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不出好问题,你就找不到好答案和正确的解决之道。
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问题让人们开始建立联系,而好的问题也能直击对方的灵魂,帮助你发现有价值的想法。
麦克斯韦尔从多个维度阐述了提问的重要性认识,并分享了十个影响他一生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个领导者,麦克斯韦尔问过自己的重要问题涉及个人成长、动机、个人品质、团队合作
作为长期从事女性心理咨询工作的医生,以真挚的情感,敏锐的视角、专业的技巧,撰写了一个个普通女性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人生故事,本书所涉及的心理咨询范围广泛:对象从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至更老年期;内容从女性情绪管理、人际沟通、个人成长、职业压力到女性孕育、亲子教育;涵盖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性侵、校园霸凌、高考、不孕不育、二胎三胎生育、产后抑郁症、疫情危机干预等。作者结合丰富的临床心理咨询案例,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法、临床催眠疗法及艺术表达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和技巧,行文简洁生动,富于哲
本书共12章,前两章主要介绍了塔斯廷的成长环境以及其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研究自闭症的道路的。后面章节主要介绍了塔斯廷的临床工作和主要思想,她如何在深化克莱因及其追随者的思想上,对自病症儿童期精神病与自闭症的病理结构做出了新的探索,包括自闭症与智力缺失、精神障碍的不同,自闭症是涵容不足导致创伤的结果等全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