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详尽地阐述了敬畏如何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身份认同。在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历史的厚重沉淀或艺术的深邃内涵时,我们感受到的敬畏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觉醒,有着推动我们成长与蜕变的强大力量。敬畏的力量让我们能够超越“小我”,深刻感受到与广阔天地、与他人的紧密联系。同时,敬畏还带给我们多重心理益处,如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增强集体归属感与人生意义。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
本书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阐释了心理调节的重要性。虽然大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可以增强自己心灵的力量,学会心理调节的技巧,每天为自己疗伤、为自己解忧,愉快地享受生活。
"以拉康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从内在精神切入,马克思主义从外部客观着手,分别为学界提供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认知架构、研究策略和问题意识。通常看来,这两门独具阐释力的理论话语似乎难以交通,但在理论史上,仍然不乏做出如此尝试的学者。本书以拉康一派的精神分析文论及其马克思主义维度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何来”“文学何是”“文学何为”三个方面展开,意在论证这样一个题旨:在文学艺术场域中,拉康一派致力于将 精神分析学从纯粹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场域中捞取出来,赋予它社会、历史、文化、哲学、道德、宗教等多方
本书分为丧失的相关理论和临床应用、夫妻和家庭中的丧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丧失及其对夫妻和家庭的影响;联结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一种适用于忧郁症夫妻的强化技术;评估和阐述夫妻功能中未完成的丧失问题等。
本书试图以心理学的"理论视野"解析当代心理学的理论热点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作为兼有自然科学属性与哲学社会科学属性重要学科之一的心理学理论建设的新水平,探讨一些有意义的学术发展线索。全书以国内外心理学学发展的新取向为切入点,以现代心理学的前沿性热点与新思潮问题为主线,紧密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如脑科学热、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学的全球化以及一些重要的微观理论等问题,开展比较系统而深入的专题化研究与客观评述。同时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学的思维方法如实证性、批
“自我”之谜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书系统梳理和提炼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在“自我”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丰富学术成果,旨在把握该领域的学科发展动向。本书包括基本成分、自我结构和加工过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自我拥有感和自主感的前沿研究,且阐述了拥有感与自主感的病理学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分别对自我分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梳理;第三部分通过考察自我参照加工、自我正面偏差、自我-他人重叠和自我欺骗等四类加工,厘清了自我的概念并总结了研究成果。本书凝练了自我领域的心理学
这本书,为每个渴望拥有幸福家庭的普通人而写。 这是一本普通家庭摆脱家暴的实用指南, 精选40个经典案例,逐一剖析, 为家暴受害人、加害人、目击者以及重要他人提供建议。 这是一本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常备实操手册; 更是一本普通人了解、应对家暴的全方位行动宝典。 书稿选取不同类型的家庭暴力案例共计40个,从受暴者、施暴者、目击者、重要他人等多个视角透视家暴,从心理学、社会工作的角度对案例逐一分析、解剖,旨在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有关家暴的预防应对的知识,亦可为相关领域心理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提
菲利普·高夫在本书中尝试向普通读者传递哲学家们在解释意识问题时遇到的困难,他以清晰、简洁的论证指出目前主流的心灵哲学研究路径的局限性,并引入一种能够避免这些局限性但从常识上来讲极为大胆、新颖的意识理论——“泛心论”;这种理论主张意识如同物质,是整个宇宙的本性之一,它存在于不同层次的系统中而不限于我们的脑袋。高夫提醒我们,自然科学一直以来的成功的前提是伽利略把意识排除出了自然科学研究范围;当我们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意识时,自然科学方法自身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回来了,采取“泛心论”是目前
本书从创造心理学、网络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三者结合的视角,系统地探讨了网络与创造的关系,全面分析了互联网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网络对创造,包括创造性认知、创造性人格和动机的影响;系统讨论了网络支持下的创造性学习和教学以及网络背景下创造性教师的特征和成长问题;深入阐述了基于网络的创造和创造教育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