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新六十记》并不是一本介绍天坛历史或书写天坛风景的导览之书,而是作者在天坛所见所闻所画所遇所思所忆的拾穗小札,是一本个人片段式、短制式的即兴随感。作者借在天坛写生的机会,贴近公园里普通百姓、平凡草木,以细致温润的笔触、真挚素朴的文字,将来往于此的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人生际遇,一一记录,凡俗尘世,家长里短,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构成一幅当下市民生活百态图。本书以古老的天坛为背景,书写鲜活的人事,长青的松柏与热闹的歌舞、斑驳的树影与交错的人影重叠映照,包蕴着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中的人情冷暖和人间
陷入孤立与贫困的多琳,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寄居于妇女收容所,贫困、失业、孤立,一连串的失败让她决定开启一段非同寻常的冒险,寻找人生的方向:一路北上,从墨西哥的潟湖到北极的冰川,她带着儿子跟随哺育幼崽、躲避虎鲸攻击的灰鲸母亲完成了大迁徙。
一路上,多琳寻回了直面生活变化的勇气与韧性,克服了自我责难,包容了自己的胆怯与犹疑,重获新生。她与一往无前的鲸鱼相伴,重拾对自由、爱与联结的信心。
行至终点,多琳与久违的自我重逢,六年前的爱与回忆也如潮水般涌来&he
有地域文学存在,就必然有地域(区域)文学史的存在价值。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历史悠久,积淀着厚重而富有个性的地方文化与文学。《泰州文学史简编》是一部地方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相关专业与课程的建设成果,也是一部地方文学与文化演进史的初步总结。它勾勒了从远古到唐,从宋元到明清,从近现代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泰州文学的脉络、渊源,介绍和评述了泰州历史作家在地域视野下所形成的共同文化趋向、审美风格和乡园特色,探索了泰州文学与时俱进的历史文化渊源,揭示了文学与时代变迁、文学与社会风貌、文学与民
本书讲述了:冬夜,三个被摁在小煤城生活的中年女人,去见逃离这里的旧友康西琳。二十多年前,她们四个被安排到这座小煤城做教师,都折腾着要离开小煤城,但实力不允许,只好结婚,或者离婚,最勇猛的不婚。二十多年后,康西琳回到小煤城卖烧饼,同时读《尤利西斯》,还谈恋爱。让人难以琢磨。四个女人重聚了,话很多,难出口。重聚不影响康西琳冬泳的习惯,她于是在三个旧同事面前,破冰入湖,姿势骇人,还穿着衣服。
本书从精选课例、个别辅导案例和研究论文三个方面展示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基层班主任和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个别辅导、反思总结等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本书从景观的角度入手,对希尼诗歌中通过记忆、历史和语言呈现的景观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探索希尼诗歌中不同的景观呈现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涵义及其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 在希尼诗歌中,通过记忆、历史和语言呈现的景观确立了希尼爱尔兰人、爱尔兰诗人、爱尔兰天主教徒、英语诗人等多元身份标识,同时诗歌中呈现的景观为在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中处理身份问题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开启了一个有益于交流和讨论的空间。诗人也试图以历史的融合性打开政治的边界,呈现一种既能回应北爱尔兰的现实矛盾又能体现诗歌艺术审美价值的新的写作范式,致力
小说以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金阁寺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了青年沟口醉心于金阁,坚定地认为“金阁之美,地上无双”,同时又认为“不朽的东西可以永久毁灭”,最终在爱与恨的交缠下,一把火烧毁了金阁寺的过程。
故事始于20世纪90年代。小县城里,一个大型纺织厂从天而降,纺织厂里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纺织工人,也带来了现代和工业,以及城市化、文明之类的新东西。
刘静和刘英,这对小姐妹的人像她们的名字一样不引人注意,但在妹妹近乎窥视的注视之下,姐姐严重超出常规的经历,和其他几个或偏执、或乖张、或盲动、或激烈的角色,以先是庞大后是凋落的纺织厂为背景,在这个小县城纷纷出演。
《得闲静坐,无事读书》是以读书为主题的名家散文汇编。作者囊括鲁迅、老舍、胡适、朱自清、汪曾祺等诸多现当代文人大家。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能塑造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怎么读?如何借由阅读,进而思考、践行?书中精选了关于读书的散文30余篇,如《读书杂谈》《选择与鉴别》《为什么读书》《影响我的几本书》《烧书记》等。既能与读者共享读书之乐,又能在读书方面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浮世烟酒茶,人生谈笑间》是以酒、烟和茶为主题的名家散文汇编。烟、酒、茶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国文坛的文人却常常乐在其中,写了很多与此相关的作品。书中精选了关于烟、酒和茶的散文30余篇,如《寻常茶话》《喝茶》《饮酒》《谈抽烟》等,作者囊括汪曾祺、梁实秋、周作人、朱自清等诸多现当代文人大家。文人雅士与酒从来都有天然的缘分,醺醺然、陶陶然之下,文思泉涌,斗酒诗百篇。本书给读者朋友们展示了文人大家们的酒世界、烟世界和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