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写了龙泉镇广大底层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击侵略者,保家卫国,融入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光辉历程。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生动描述了龙泉镇人民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的智谋如“调虎离山”“金蝉脱壳”“连环计”“离间计”等谋略与侵略者展开较量,破坏了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事业场”,捍卫了民族利益和尊严的动人篇章,在此期间上演了一幕幕爱恨情仇的动人故事。
《男生日记》是《女生日记》的续集,小说以诙谐幽默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六年级男生吴缅小学毕业以后,他的精彩难忘的暑假生活:他跟着做摄影师的爸爸乘军车去西藏,除了收获了一段新奇刺激的冒险经历,还完成了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的精神对话。作家杨红樱成功地塑造了吴缅这个有个性、有责任心、有冒险精神的小小男子汉的形象,特别突出了作为魅力男生可贵的特质:幽默感和创造力。
爱演戏是孩子的天性,把演戏作为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方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马小跳课间剧》是从著名原创儿童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系列29本原著中精选出来的、适合孩子们表演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能在课间10分钟表演,故事内容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故事的角色,也是孩子们都能驾驭都能塑造的形象,比如马小跳,还有他身边的男生女生,他身边的老师和爸爸妈妈,根据精选出来的故事情节和对话来改变剧本,这是对阅读好的提升。
孩子演戏的
本书讲述了十岁那年的夏天, 小铁皮因一场病, 遇见了石斛村里的琴爷爷。爷孙惺惺相惜, 在琴爷爷的鼓励下, 小铁皮学会了弹奏尤克里里, 但因他失去好朋友花花及目睹妈妈采撷铁皮石斛从树上摔下来后, 决定独自去古城寻找五岁时突然消失的父亲。他一路经受了孤独、挫折和艰险, 在拾荒老奶奶、货 车司机、烧饼店老婆婆等好心人帮助下, 感受到人间真情和温暖, 学会了坚强, 战胜了惧怕。
温斯顿·丘吉尔和他的母亲珍妮·杰罗姆之间跨越四十年的私人信件集,始于1881年丘吉尔6岁时,直到1921年珍妮去世。本书追溯了丘吉尔在情感、头脑和政治上的成长。这是丘吉尔母子间的书信集第一次面向世人。他们长年的通信表现出惊人的亲密感。只有面对母亲,温斯顿才会把他内心深处关于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对当时政界的看法,以及他早期尝试构建的政治哲学和盘托出,珍妮则回应以旗鼓相当的见解。这部精彩的通信集,让我们得以了解母子之间分享成功与失败、爱与失望、喜悦与绝望的情感经历。1941 年12 月,丘吉
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在史料整理与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史诠诗”,“以诗证史”,既致力于地方性知识的呈现,又将区
本书从史的角度论述自先秦到清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材料丰富,涵盖了历代各种风格流派的山水诗人和诗作。论者采取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史论结合的写法。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古代山水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名家大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诗孕育、形成、兴盛以及停滞、变化、发展的流程。在叙写山水诗的发展面貌时,注意把山水诗的创作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审美风尚,同诗人的生活状况、山水游踪、人生态度、自然诗观紧密结
云南大学的叙事学研究,自1997年开设叙事学课程及进行相关研究以来,几乎与中国叙事学研究同生共长。本书汇集云南大学叙事学研究20位研究者的论文,涵盖叙事学理论问题探讨、具体文本的叙事阐释与研究,以及叙事学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延伸与运用。主要内容包括叙事理论探讨、中外文学作品叙事学研究以及民族学、民间文学、电影叙事和图像叙事研究等跨学科研究,呈现云南大学叙事学科发展多元面向的成果。
本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走进东北文学的微观世界,在东北作家个体系统中逐步发掘东北文学大系统的完整风貌,结合整体地域文学发展历史和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状况,探寻东北文学自身特殊的运行规律,挖掘东北作家在文风不盛的基础条件下顽强而坚韧的文学探索精神。全书重点关注了20世纪以来的东北文学,在作家的选择中兼顾了时代性和多元性,着重考察了东北作家与东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努力廓清东北作家的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中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一方面展现晚明文人独特的日常生活审美趣尚、晚明文人理想的生活范型以及晚明社会多元复杂的文化景观,揭示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审美精神与人文意蕴;另一方面则充分挖掘、激活和利用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资源,使其参与和介入当今全球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当代人的审美化生存实践,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潜力和实践效能,努力实现生活美学研究的中与西、古与今的积极对话。同时,本书着力打破以往生活美学研究中常见的依照衣、食、住、行、用、赏、游等方面来作探讨的平行并列式研究,而是对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进行从历史阐释到理论建构再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