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年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启动,到2018年《监察法》正式颁布实施,再到《监察官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相继通过施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和重大政治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如何妥善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如何在提高反腐效能的同时,避免监察调查权力的过度膨胀和滥用,防止监察调查权力的非法治化运行?正是基于此问题意识,本书以涉罪被调查人权利保障为视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工具,对监察委员会调查权这一横跨多领域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从城市管理者的视角,以北京为中心,考察清末到民国时期警察群体的发展历程。具体内容包括警政建设,警察构成,警察履职,警察与政府、民众及军队宪兵的关系,警察生活,社会地位及警察对北京近代化的影响等,重点阐述警察在近代北京社会治安、交通、消防、公共卫生、慈善救济等多方面管理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其要素构成、系统运行和传播模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相伴相生,在五四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要科学依据“定性与定量统一”“动态与静态统一”“长期与短期统一”原则,有效解决传播者及传播内容、方法、环境与受众之间
本书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为指导,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及方法论、重大战略思想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结合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和实践推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体系建构、基本内容概括、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希望能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
本书深入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结构,阐明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品格。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自觉,本书探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的理论资源,探析秉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理内涵。
本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形成逻辑、历史贡献、演进规律整体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现路径的理论内涵、形成逻辑、发展阶段、演进规律、影响因素、道路选择,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本书重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积极为中央和地方提供决策咨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持续发布中国式现代化年度发展指数和发展趋势,展现各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展、存在问题
本书通过深入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地方实践案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显著特点、关键领域及核心要素,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本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效。 本书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学者以及普通读者而言,都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
书稿以日常生活为分析维度,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必要性、紧迫性及现实可能性,全面系统地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面临的新环境、新趋势、新特点。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本质意义及支撑条件,进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结构要素、传播内容进行了深度分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所存在的问题,运行机制、具体运行机制等传播规律性了探究,进而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实现路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于个人道德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它关涉到“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个人伟大的精神和担当,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发挥,没有全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就不可能实现。本书正是基于上述历史逻辑来展开探讨的。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溯源”、“价值定位”、“价值意蕴”和“践行路径”四个层面展开论述。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将个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