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1904年至1913年间发表的一些重要的论文,反映了罗素哲学思想发展十分关键的节点。根据罗素讨论的哲学问题的情况,书中分部分收录有,罗素批评迈农的一些文章,关于摹状词理论的一些论文,关于类和悖论方面的论文,关于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方面的一些论文,以及苏格兰逻辑学家麦科尔对于罗素的一些评论。这些论文所涉及的是分析哲学中受到广泛关注,得到广泛讨论的论题,罗素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极其重要的,是其对分析哲学做的重要贡献之一。
心身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可以追溯到哲学产生以前人们在思考身体和灵魂的关系时,这个问题就算出现了;说它年轻,是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对它的研究仍然算不上成熟。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实体二元论、属性二元论,以及还原论、非还原论等理论模型,还在科学领域产生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和研究方向。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心身关系和心理因果,以心理因果的排他性困境为载体和线索,将心理因果问题的实质归结为我们应该接受何种心身关系
玛莎·努斯鲍姆作为当代政治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国内外学术界对其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正义的能力理论主要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式的“人”的观念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路径”。 为了追求一种值得过的有尊严的生活,努斯鲍姆从诗性正义走向能力正义,并以此展开对罗尔斯式正义理论的回应与推进,分别在残障人士、跨国正义与非人类动物领域对罗尔斯式的契约论进行了一种具有指向性的批判。 通过研究当代学者对于能力路径的扩展与阐释,能力路径本身可以作为一种致力于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式。与此同时,通过对其最新的理
《论确定性》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手稿,是他在一生最后18个月中对知识和确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实际上是他这一时期哲学思考过程的记录,读起来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独白。每则笔记只是按日期把当时的思想记下来,前后顺序并没有照主题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讨知识和确实性这些最困难的认识论问题的思想结晶。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最有力地抨击了笛卡儿以来认识论只顾追求某种“完全确定”的东西这一错误方向。《论确定性》代表了20世纪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对于胡塞尔及其现象学传统来说,“亲熟”和“陌生”这对概念既是方法概念,也是主题概念。从方法上看,现象学的方法就是使亲熟之物陌生化。通过陌生化的手段彰显那些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亲熟之物,这是现象学家擅长的研究策略。从主题上看,一方面,“陌生”标识了“非我”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群,“陌生”概念指示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另一方面,现象学家通常将自身意识理解为主体与自身的亲熟。基于此,本书分为四篇:方法篇、亲熟篇、陌生篇和结语篇,分别处理现象学的方法、自身意识及其相关问题、陌生意识及其相关问
本著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之一种。什么是知识?我们真的具有知识吗?这是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前者追问知识的本质,后者则与怀疑论问题紧密相关。本书从知识本性角度系统考察怀疑论问题,分析、重构了怀疑论论证的结构,进而推断出反怀疑论的可能路径,评析了德雷斯基-诺齐克路线、语境主义、摩尔主义(含新摩尔主义)中的几种典型方案,最终为基于安全论的新摩尔主义提供辩护,消解了克里普克式反例对它的威胁,解释了摩尔式声称的不当性问题,为新摩尔主义解释怀疑论的直觉吸引力铺平了道路。
马克思对机器及其相关问题有着深刻的洞见,这种洞见是我们理解马克思,理解机器与人、劳动、资本、异化、剩余价值、社会分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诸多问题的重要窗口。为此,本书以马克思的原始文献和前人研究为基本依据,首先在前言部分论述了研究马克思机器论的重要意义。然后分六章,全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机器论的历史生成、核心范畴、发展理路、前沿反思、理论重构和当代旨归。最后在结语部分探讨了如何走出人机共存的历史迷思,既为继续发掘马克思机器论的当代价值提供基本理论依据,也为人们科学认识机器的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稿主要从哲学视角系统梳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基本内涵,力图厘清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哲理学理,讲清楚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五千多年而不中断的道理所在,讲清楚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价值所在。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讨艺术、哲学和真理之间关系的著作。作者运用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对艺术作品的固定意义进行质疑,强调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开放性,分析了语言和图像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德里达还与其他哲学家,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对话,探讨了他们对艺术和真理的不同理解。
本书稿是作者积毕生的思考在晚年由博返约对东西方文化形态与学术根脉作出的综合、系统论述,梳理了东西方文化各自的内在根脉和核心思想,并作了深入的阐述。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为开端,到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到近代的实证主义,演绎了西方学术从发展到高潮、丧失与终结的过程,最终走向纯数学/逻辑,把哲学变成一种纯技术;中国以《易传》《史记》为源头,到近代经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形成“哲学空白—古典训练阙如—以西方说辞为本”局面。本书对东西方文化学术根核的寻探,许多论述都有独到的新见,令人耳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