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先行实践和理论思考,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开设了《之江会客厅》理论访谈栏目,邀请徐光春、李慎明、韩庆祥等知名专家学者,针对社会热点和发展中的难题,如三轮驱动促进浙江民营经济新飞跃、以发展大格局看共同富裕、以消费导向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如何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等问题,以浙江的改革发展为素材,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本书为此访谈栏目的合集。
如何认识中国式小区?社区行政化真的一无是处?社区自治与群众工作是什么关系?社区服务如何更好对接居民需求?社区工作者队伍如何建设?业主合作为何难以达成?党建引领如何办好社区小事?社区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简约高效?为什么中国式社区要迈向治理共同体? 本书基于全国20多个城市100多个社区的田野调查,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社区治理主要议题做出了有力回应,提出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社区的初具体系的若干概念,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自觉实践。无论学术工作者还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其他相关从业者等城
本书基于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阐明了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农村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就业的典型特征。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内部,同样存在着因性别、年龄、受教育层次、户籍地等差异而产生的内部分异。经济活动的空间迁移,就业从农业到以低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改变,其形态主要是既有别于传统农业,也与正规就业不同的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状态,使得城市里农民工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等也相应发生变化,呈现出既不同于农村里的农民,也不同于城市市民的特征。研究表明,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居住特征表
本书以江苏省社会经济民生的战略部署为导向,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地区民生质量运行评价系统、经济质量运行评价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对地区民生质量、地区经济质量、地区民生-经济质量系统的耦合机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江苏省各地民生、经济质量系统前向发展与民生、经济质量差距并存的原因,为地方政府推动当地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参考。
广泛、深入地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本书以河南、安徽、江浙等地大中小型城市的实地调研为依据,系统考察和总结这些地方居家社区养老的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分析和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此外,本书还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出发,针对在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中如何体现老龄价值、扩大为老社会支持、破解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难题、建立和完善居家社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等热点问题,从学术上进行初步探讨。
本书从制度层面,讨论了南宋馆阁的历史沿革及馆职设置,馆职选任和作为初级馆职的正字、校书郎召试除职状况,呈现了南宋馆阁图书之府的重建过程与策略功效;以详实的数据论证南宋馆阁的育才功能,揭示了南宋馆阁文人与国家科举之诸种关系。比较论述了两宋馆阁制度的继承与差异;从文学层面,重点考察了南宋馆阁策论的要求和对策实状,以及对南宋社会风气的影响。本书的研究,揭示了即便在半壁河山、军事压力激增、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南宋馆阁选拔仍任用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南宋政治、文化、文学的贡献依然不容小觑。
本书由张程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的讲稿汇编而成,全书围绕清朝多起震惊朝野的贪腐大案,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所经历的起起落落及内在的政治弊端。本书折射出封建王朝无可避免的制度性缺陷,并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政府对境外在华非政府组织分类管理”,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在中国境内活动的跨国(境)非政府组织,根据其差异性,进行科学的分类,探讨其发展规律、运作机理和治理机制,完善对其实施有效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以便于我国政府展开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方位的管理。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内容,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管、权责明晰、依法监管的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借鉴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经验,对培育国内非政府组织,实施国内非政府组织“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实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华传统文化网格与文化脉络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源,在人的文化教养、社会的文化传播、历史的文化绵延、当代的文化发展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文化根脉,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