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川时雄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汉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1920年代初在北大做旁听生,认识了蔡元培、陈独秀、章太炎等中国学者,听过李大钊、胡适、黄节、鲁迅等教授的课程。桥川生前重要的事迹是主持编纂目录学著作《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书收录的各篇,来自一个日本人眼中民国学术界的方方面面。亦旧亦新的时代,思潮、主义、学派,各擅胜场,这些触动作者心绪的率直写照,既来自发生现场的观察,也包含作者个人的学术趣味与志向,不失为研究民国时期学术史的一批珍贵资料。
1885年至1924年间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与文化变革,这场变革根本上是由人们思想上的转变引起的。本书追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探讨经历过两千多年君主统治的中国人,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观念上建设新的国家。作者娴熟运用各类史料,不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分析大众政治文化中反映出来的观念,还重点阐释“公民”“主权”等概念在中国被吸收与改进的过程,为中国从旧式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关键转型提供了新的解释,对有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经典话题亦能有所启发。 方法论上,本
本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培优培育”系列丛书之一种,立足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间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篇,分别为:第一篇:中国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奠基、第二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制度奠基、第三篇: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开辟、第四篇: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性拓展。全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阐明共享发展理念的法理基础,考察共享发展理念与我国法治建设的互动变迁史,总结西方福利国家法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对共享发展理念实现的启示,分析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必然性和政治必要性,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法治实现设计路线图。本书将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进行交叉融合研究,拓展了新发展理念研究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书基于价值论的研究视域,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维度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论的生成,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所蕴含的以人民地位为中心的价值主体论、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价值目的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标准论、以人民事业为中心的价值功能论、以人民实践为中心的价值实现论,阐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牢牢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阐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价值实现的中介和动力源泉。
本书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做了大量、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透过各种纷繁表象,探求中国模式的核心,对中国模式的由来、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分析和阐述。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系列丛书之一,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集刊。本书从比较政治、中外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中国政治等相关领域,探讨新时代政治学的学科自觉与自主、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以及政治学科发展的未来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立足中国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议从比较文明的视野出发,贯通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引领和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本辑为2023年第三辑,分为几个部分:历史政治学、比较政治、中国政治。
本书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择优资助计划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最终研究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潮头,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本书分为十三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创新贡献研究展开论述,依据中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诸多新论断、新理念和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珍贵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译介的历史。书中收集18991902年间,在中国介绍、翻译、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期刊杂志等文献,包括《大同学》《近世政治史》《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四篇。这些文献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是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珍贵资料。
本书阐述了事业单位建设文化协同的意义和思想理论基础,介绍了事业单位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历史,分析了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组织变革与文化协同的关系,事业单位建设文化协同面临的体制和机制;探讨了事业单位建设中出现的文化冲突的消弭,事业单位建设文化重塑的程序、模式和系统,期待事业单位通过文化协同的方式,达到有效管理、推动建设、重塑形象、振奋精神的目的,为事业单位承担中国特色公益服务建设重任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