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欧美文学跨学科视野”“英国旅行文学研究”“斯拉夫文论的中国之旅”“文学史的对话”“莎剧经典的中国重生”“西方目光下的俄罗斯文化”“中日俄文学关系”等七个方面, 应用跨媒介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空间叙事、后殖民批评、文化批评、影响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 对外国文学前沿问题展开研究。内容涉及但丁、莎士比亚、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等经典作家作品的跨学科审视和新的阐释、巴赫金文论的核心话语、东西方文学关系等命题, 体现了对外国文学前沿问题的热切关注。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学生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选编,共7篇。作品选取的角度多样,作品风格各有千秋,从中能体察年轻作家群体的鲜活思维与学科专业训练有机结合后迸发出的超大能量。本书内容采用"作品+评析"的方式,每篇作品都予以评点解析,既有利于对作品的解读,也有利于将这些作品作为创意写作项目的教学案例。本书面对的读者群体广泛,可以是学生、小说爱好者、写作爱好者,还可以是科研机构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等。
如果重绘中国当代文学“后三十年”的地图,这几个枢纽点是不应该被忽视的:1976年、1979年、1985年和1993年。1993年作为1980年代文学的终结点和1990年代文学的开启,具有历史枢纽点的特殊意义。因为只有在1993年的文学变局里,1980年代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又一个“黄金十年”的历史命题才是成立的;而正是在这个枢纽点上,1990年代文学才告诉人们,它告别了当代文学漫长的理想浪漫期,回到了文学本来的面貌当中。因此,本书所谓“走向枢纽点”,就是通过对1990年代文学的重新研究,探讨这一
本书聚焦于新世纪小说在历史意识方面的探索实践,以迟子建、邓一光、叶弥、徐则臣、蔡东、王威廉和林棹等深具历史意识的作家及其作品为个案,分章进行了讨论。这些作家都注重对历史经验的发掘和书写,有鲜明的历史意识,但他们的切入角度、美学风格和思想立场又颇为不同。作者以问题为中心,或是考察他们的整体创作,或是关注某一方面的创作,甚至是重点谈论某一部作品。全书以“历史意识与小说解释学”之关联作为隐含的主线,所探讨的问题包括:时间与空间、地方与世界、乡村与城市、形式与内容、文学主潮的变迁、中国经验与小说表达、小
影评人B无意间发现了一部无人看过、长达三个月的定格电影。他决心将电影公诸于世,却在归途突遇大火,等他醒来时,电影只残存一帧胶片,B也失去了关于电影的大部分记忆。他决心找回这部电影。
一部长达三个月的定格电影;一帧在大火余烬中残存的胶片;一段如坐过山车般起伏、如梦境般吊诡的奇旅;一个失意落魄的可悲的影评人为了这部电影赔上了所有;这段无法逆转的艰苦跋涉,终点是所有人的死亡。
本书讲述了:后苏联时期的叶卡捷琳堡,一种可怕的流感正侵袭着彼得罗夫一家。家庭成员各自隐藏的秘密也逐渐浮出水面。彼得罗夫是一个28岁的修车工,也是一个不被看好的业余漫画家。他患上流感后,在酒精和阿司匹林的双重作用下,危险地行走在谵妄与癫狂之间,犹如在马雅可夫斯基笔下的《城市大地狱》中神游。于此同时,他的前妻彼得罗娃正试图遏制内心积压已久的杀气。
本书收录了《巴西一夜》《尤哈娜和什梅尔凯》《成双》《通灵之旅》《艾尔卡和梅厄》《迈阿密海滩的聚会》《两桩结婚和一场离婚》《关撒旦的笼子》《甲壳虫兄弟》《孩子知道真理》等短篇小说。
本书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张晨和刘立秆原本是杭城下面一个婺剧团的美工和编剧,虽然在体制内,捧着铁饭碗,但剧团已经好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了,大家都私下找活儿干,以求填饱肚子。张晨帮人画广告,刘立秆帮县文联写“传奇大王”。这样的生活,磋磨着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他们决定到外面闯一闯。于是,张晨、刘立秆以及张晨女友金莉莉一起,三人来到了当年的淘金地海南岛,在这里开始了他们跌跌撞撞的奋斗历程。
本书收录青年作家杨知寒的10个中短篇小说,关注时代浪潮之下许多渺小又独特的个体,选取每个人物的“内心秘密”和“高光时刻”,创造了一个戏谑之下充满厚重感的文学世界。
本书选取了《长安三万里》电影中出现的四十二首诗作,由青年学者韩潇对诗词进行解读,并结合剧情撰写影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