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写了舒山根、柳芳菲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的感人故事,细腻描绘了他们对理想信念、事业和爱情的抉择与追求,真实再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纠结和支持坚守,塑造了投身乡村振兴、教育振兴的新时代的人民老师形象。主人公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研发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塑造学生高尚道德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谱写出一曲当代教师为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献出青春乃至生命的英雄赞歌。
本书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后和“大革命”时期的广州,讲述了广州城三家巷里几位出身于不同阶层的年轻人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终却分化并走上不同道路的故事。小说以“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为背景,通过周、陈、何三个家庭的变化、矛盾和斗争,通过基于人情、事理、利害等复杂纠葛的都市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以小见大,展现了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以及不同阶级、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变化。
本书是作者创作于1952年至1962年的诗歌精选集。作为影响无数人成长的红色经典,《红柳集》分为六辑,以细致而华丽的笔触反映边疆军民丰富的生活,展示军人激扬的豪情与意志。前线战士、汽车兵、勘探队员、乡邮员、牧人、黄河儿女....这些时代新人纷纷走进李瑛的诗行,一首首诗作因此充满青春气息、爱国情怀与奋争精神。
本书描述了1948年11月石钢解放后,工人在党组织和军管会领导下斗垮了汉奸特务工头,修复高炉恢复生产的故事。小说将解放战争、工业建设、人民改造、对特务分子的斗争等内容联系在一起,表现了解放初期社会形势的复杂性,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态。
本书内容包括:我的家、拦牛歌、七枝花、太阳在心头、朱德歌、志丹陵、迎接八路军、白家园子选农会、翻身歌、自由的歌、胜利进行曲、送参军/、张大嫂写信、搂草鸡毛等。
本书分为六辑,分别为第一辑:祖国颂;第二辑:一位志愿军战士的歌;第三辑:北京一平壤;第四辑:汽笛;第五辑:手鼓,响吧!——街头诗一束;第六辑:一杆红旗——长诗。
本书说理也好,叙事也好,论辩也好,写景也好,作者的笔端都时常蕴藉着丰富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把读者引进“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一种像喝了酒似的如醉如痴的境界”。《社稷坛抒情》足以使我们“发思古之幽情”,从而缅怀民族文化传统的伟大,深感到祖国统一的可贵;《在遥远的海岸上》极力鼓舞着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给这种强烈的感情“打开一个很自然的喷火口”。
本书收录了诗人1962年前后创作的22组诗歌。在这部诗集中,诗人深人生活一线,以雄浑壮丽的气势、饱满昂扬的激情、热烈澎湃的诗心,真诚真挚地歌颂了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本书收录了1932年至1953年间作者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三十余篇,其中包括《难民》《老马》《罪恶的黑手》《三代》《六机匠》《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高贵的头颅,昂仰着》等经典作品。诗选中所辑诗歌既有抒情短诗,也有叙事体长诗,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诗歌以贴近现实的笔触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也向读者展示了朴素、铿锵的诗歌语言魅力。
本书内容讲述: 苏北里下河流域, 是一个湖荡纵横所在, 大纵湖、得胜湖、乌巾荡、旗杆荡……所谓“五湖八荡”, 安顿着一代又一代里下河人的乡愁。作者将一阵阵湖畔微风、一声声湖边鸟鸣、一样样美味小食、一件件童年故事诉诸笔端。汩汩流水的波动, 美景深处的里下河风光, 味蕾深处的炊烟气息, 乡亲们的质朴与良善……尽在文字间呈现。